据相关资料统计,广西现存流传的旧版地方志(明,清,民国三代)大概有280多种,其中有一版是最特别的,那就是光绪年间,由黄君钜,黄诚沅父子纂修的《武缘县图经》。
《武缘县图经》,武缘,即今天武鸣县原来的名字,1912年由陆荣廷所改,取“以武而鸣天下”之意,也算是武鸣县的旧版地方志之一。
这本《武缘县图经》特别在哪呢?
一,是广西现存清代唯一一部“图经”性质的志书;
二,是唯一一本私家修纂并正式出版流传的志书;
三,是一本集旧志所长,又革新方志修纂体裁的“私家著述善本”。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私”。
一般来说,修地方志都是官方行为,如在清代,康熙帝曾颁布正式的官方文件,规范了地方志的格式,要求地方注重编修地方志,并把修地方志纳入官员考核的成绩之一,正是如此,世间就多了很多地方文献资料,为后人了解各地以前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些参考。
历史上修地方志也有不一般的,那就是个人编修,这种情况都在一些文献中记载有好多例。但这些私人自己编修的地方志,基本上都几个结局。
有的被当地官员所探闻,最后在官员的支持下,统筹下被“收编”,聘请转化成为了官修,成为了正式的“官方志书”;有的私修地方志书,精力有限,能力有限,有心而无力,最后也是半途而废,无存于世;有的即使成稿,结果因为自己没能力,也没条件订印成册公开流行,就成为了个人自读的“论文”而已了。
《武缘县图经》就不一样了,他是一本完全由私人所著,私人出版的,没有官方参与,并得到广泛认同而流传的一本地方志体裁的方志。
此书始修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铅印刊行于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三十六年跨越了两个朝代,两个世纪。
当初黄君钜为何想起修这本图经,当时的环境如何,就不好考究了,因为这本图经没有传统地方志的《序》,《跋》一类篇目进行说明,并且两年后,1887年,黄君钜就去世了,只留下了手稿六卷。
但这图经最后得以成书传世,可就有清晰的原因了,这完全得益于黄君钜的儿子——黄诚沅。
提到这个黄诚沅,那就不得不说他对修地方志这种题材书籍的“热爱”了,在他续修他父新留下的《武缘县图经》手稿前,他可是一位“修志达人”。
他参与编修的地方志类型的书籍有《武缘县乡土志》,主编《上林县志》,《隆安县志》,参与编修《广西通志稿》,可谓是经验丰富,对修志这样的题材内容熟悉得很。自然的,他看到他父亲编写的六卷《武缘县图经》,又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没理由不会心动,有心编修完整出刊,以完成其父的愿望。
所以,他在其父六卷手稿的基础上,继续考补,核校,完善,纠正,等等,再增两卷,并把记事时间延续到宣统三年(1911年)。
最后,经过多年的自我努力,八卷的《武缘县图经》得以流传于世。
更能体现这本《武缘县图经》的“私”,可不单单是私人所著,更体现在书成之前的少为人知。
在这书排印出版之前,民国四年(1915年),刚改县名的武鸣县曾大范围的组织了新一版《武鸣县志》的编修工作,可是作为“修志达人”的黄诚沅却没有参与,而众多修志的人也没有提及过这版县志,就像没听说,不知道黄诚沅正在干修志的事情。
有学者分析,可能是黄诚沅修的这版《武缘县图经》,只是“图经”,而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定为“方志”;也有学者说,因为当时《武缘县图经》虽已成稿,但没有正式定刊出版,所以也就没有提到。
正是这些种种,就让这本方志成为了众多学者所关注研究的对象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