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是的,他还活着,现在是我们的司令员!”

在1949年,一位湖南的老人家中来了几个解放军,他们一见面就说奉他们儿子的命令,要接她去城里,老人很激动,她以为自己离家的儿子早就牺牲在了战场上,没想到儿子不仅没牺牲,如今还成了司令员。



这23年,老人一直很惦念这个儿子,多少次睡梦中惊醒,这么多年老人已经不再抱希望,现在她可以再次见到儿子了。

这位老人的司令员儿子是谁?为何他们会23年没见面?

离家投身革命

其实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粟裕大将,粟裕出生于地主家的,他的父亲想让他好好读书,将来子承父业,所以从小粟裕就被要求很多。



不过粟裕小时候还是比较“叛逆”的,他父亲越不让他干什么他越干什么,父子二人经常吵架,而且粟裕在学校里接触了进步思想,他深受影响,还参加了“五卅运动”。后来家里人为了将他拴住,于是给他定了一门亲事,粟裕不接受。

他认为现在正是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如今他学业、事业都未有起色,怎么可能成家。于是在他十九岁时就离家出走了。



离家后的粟裕开始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开展运动,但没多久他们这些进步学生就遭到打压,最后他被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在1926年11月他加入共青团,第二年转为共产党,之后他还参加了南昌起义,他心中的理想从未断掉,然后他就参加了湘南起义,紧接着他就跟着大部队来到井冈山。



粟裕之所以被称为“战神”,是因为他在解放战场的表现,但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这和他前期的积累有很大关系。

在抗日时期他的军事才能就展现出来了,在水阳镇伏击、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粟裕指挥八路军歼灭日伪军400余人,俘获57名敌人,并炸毁一列火车。在同年的8月,他就因为出色的指挥才能担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副指挥。



之后的解放战争中,他继续担任指挥,还和陈毅搭档两人一起指挥华东野战军,粟裕发起了开封战役(豫东战役的第一阶段),激战5天5夜,然后攻克开封,全歼敌人4万余人,之后又发起睢杞战役。

整个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一共作战20多天,歼灭9万余人,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最后我军大获全胜,毛主席也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解放战争胜负已分,国民党大势已去,解放军这边开始放松起来,他们里面有些人想着回家,粟裕也不例外。



再未归家

陈毅得知粟裕想要回家后,于是提出派一个排的兵力作为警卫,护送粟裕回家,如此大张旗鼓粟裕多少有些不习惯,赶忙拒绝。

其实陈毅这么安排是害怕粟裕在路上出现意外,虽说老蒋已经退回台湾,可大陆还有很多土匪早年也是归顺于国民党。



最后粟裕还是决定不回去了,他认为自己如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全国,可在上海解放后,粟裕得知自己的侄子(粟裕哥哥粟沛的儿子)在上海读书,于是决定去看望。

侄子这里得知母亲如今依旧健在,如此他更加思念了,不过现在他不能回家,不过他可以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



最后陈毅安排了几个人去接粟裕母亲(梁完英),然后就有了开头一幕,梁完英在得知自己儿子是司令并要接她去城里享福时很开心。

一路舟车劳顿,最后终于到达安江,母子二人时隔23年再次相见,激动不已,紧接着母子二人一起出发南京。



这一路不是赶路就是赶路,刚到南京的梁完英很不适应,母子二人相见的激情过去后,梁完英就想回老家,她说:

“我现在知道你一切都好就很知足,而且这里我实在不适应,我还是回老家吧!”



母亲年纪越来越大,父亲早早去世,如今粟裕想要弥补母子二人缺失的23年感情,好在在粟裕的精心安排下,最后梁完英还是留下了。

之后粟裕再也未归家,其实他也想回去,可因为他身份的特殊性,外加有几次是因为社会的特殊,所以最后粟裕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原则问题不“踩线”

虽说粟裕没有回老家,但他一直很关照哥哥(粟沛)一家,不过这个前提是粟沛没有在原则问题上“踩线”

当时粟沛想进“华东军政大学”,但以他的资历是不够格的,所以因为这件事兄弟二人闹了矛盾,最后粟沛回到老家。



粟裕对在子女的教育也很严苛,他并不希望儿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为了锻炼他们,哪里危险,哪里艰苦,他就把儿女送到这里去。

众所周知开国将领很少利用“特权”,但粟裕却两次利用“特权”将儿女调到艰苦环境中接受锻炼。



就比如粟裕的大儿子(粟戎生)在哈工大毕业,一毕业粟裕就让他去到部队锻炼,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得更高,之后他还参加了援越抗美的战斗。

他在中越边境待了4年,日子很是艰苦,当他回国时,珍宝岛也燃起战火,没想到粟裕利用“特权”将他送到前线,他在战争中锻炼自己,在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又在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当然粟裕对待小儿子(粟寒生)也是一视同仁,他从来没有厚此薄彼过,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为上期海上作业,他得了风湿,想要转业,可粟裕却鼓励他不要畏惧艰苦,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做贡献。

就连最小的女儿也是要锻炼的,经常换工作环境,而且环境越来越艰苦,不过她从小就受哥哥和父亲的影响,自然也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结语

虽说粟裕革命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但在他去世时,留下遗嘱:希望自己的骨灰可以洒在自己战斗过的地方。

组织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由他的妻子来执行,他的骨灰撒在了20多个地方,会同也是骨灰撒点之一,如此说来离家60年的粟裕才“回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