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上,盟友数量多少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看美国就知道了,谁都想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可有一个国家却特立独行,那就是中国,不交任何盟友,就算是被西方世界集体封锁都不结盟,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很少为小弟出头,巴基斯坦和印度干仗,我们很少直接出手帮忙,这次叙利亚政权倒台,我们不仅没有干预,反而忙着看戏,反倒是俄罗斯还扑腾了几下,伊朗出了这么多事,也没见我们着急,要是换成美国,自己的小弟出事,立马跳出来了,以色列有问题,美国多么护犊子,乌克兰都不是他的盟友,都各种出钱出力,不懂的人吐槽中国没有大哥的样子,殊不知,这是我们自己的战略选择。背后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我们在历史上吃的亏太大,教训太深刻,已经把结盟给彻底戒了。在历史上,中俄曾有过两次结盟,每次结局都一地鸡毛。
第一次是在1896年,还是由俄国人先提出来的,俄国人邀请李鸿章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顺便来商讨结盟事宜。73岁的李鸿章来了莫斯科,受到了俄国人的热烈欢迎,也被沙皇接见。沙皇提出了结盟的唯一条件就是要借地修路,借中国东北的土地,修一条直接到海参崴的铁路。在晚清政府看来,俄国工业实力强,既能带动东北地区的建设,还能帮我们一起防着日本,是最合适的盟友,于是,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俄国不仅获得了在中国修铁路的权力,还获得了多个港口的停靠权。然而,没过几年,俄国就露出了真实面目,悍然侵占我们的大连和旅顺,我们想要依靠的盟友,反过来成了侵略我们的敌人,这个教训可太深刻了。
中苏第二次结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约定了平等、互惠互助的盟友关系,根据条约内容,苏联不仅归还了中东铁路、旅顺和大连,还向我们提供了3亿美元的贷款。然而,好景不长,在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以后,苏联对中国的态度就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不仅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还想建立由苏联主导的“联合舰队”,不断试探我们的底线。
苏联的无理要求被我们拒绝后,它立马翻脸不认人,不仅撤走了在中国境内的援助建设专家,逼着我们归还贷款,还直接在珍宝岛和我们干了一仗,老大哥成了想整死我们的对手,第二次结盟再次失败。
第二个原因,中国从第一代领导人开始就树立了不结盟的原则,我们多年以来的战略部署都是对这个原则的延续。
“独立自主”四个字早就已经写进了宪法,在几代国家领导人看来,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能帮的了我们,国家和国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想要锦上添花容易,可雪中送炭就太难了,咱们这个社会就有不少这样的人,自己混得不怎么样,怨天尤人,好像别人欠了自己一样,对别人的成功,他们认为只是运气好或者有关系,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找过问题,他们不懂,要是自己不行,再铁的关系都不顶事,有人想拉你一把都拉不起来,亲兄弟都要明算账,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要跑,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的所有战略都是建立在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和全世界进行对抗的基础上,我们搞工业,没想着要和谁优势互补,而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联合国的全部工业类别,我们生产粮食,奔着也是自给自足的目标,要在极端情况下能保证14亿人两年不断粮食,我们做新能源,发展芯片,都提前做了最极端的假设,要是没有任何国家会卖给我们,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计划要发展一个产业,都会提前进行压力测试。
第三个原因,这是由我们独特的体制决定的。新中国成立76年,中国从一开始计划经济到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开放,再到完成经济奇迹,不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公私有制兼收并蓄的制度,我们走的这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敢说后无来者,前无古人那是一定的。很少有国家可以真的理解。
因此,哪怕现在我们和俄罗斯走得这么近,我们仍然坚持不结盟,在经济上可以合作,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双方的制度差异太大,可以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和伊朗、朝鲜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贸然结盟,反而容易产生分歧,到时候恐怕连生意都做不成了。
不结盟的原因有大一堆,但结盟的好处有多少呢?有人说会有人帮我们分担美国的火力,还能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要是你也这么想,真的是太天真了。
脸面和尊重都是实力给的,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军事和科技上也能和美国掰手腕,虽然没和任何国家结盟,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人想听我们说话,因为说话有分量,泽连斯基甚至还一厢情愿的说中国要为俄乌和平做贡献,他怎么没说英国、没说日本,这就是国家影响力的差距。反过来说,要是我们的实力还停留在50年代,哪怕和再多的国家结盟,也不过只是抱团取暖,相互慰藉,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牛羊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而狼却常常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