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改变,中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首要死因,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热门话题。作为一个“输液大国”,不知从何时开始,定期到医院输液“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说法也开始在中老年人群中流行起来。

所谓的“通血管”的药物多是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等治疗血栓的药物,事实上,想要通过输液来达到“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做法是不靠谱的!

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可靠

心脑血管疾病多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液中的胆固醇、类脂肪等脂质在动脉内膜上沉积,形成局部增厚或隆起的斑块,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同时斑块还有可能会脱落,阻塞小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因此导致脑梗、心梗。动脉硬化的发生过程十分漫长,患者常常合并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单纯通过每年定期输液并不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作用,更不会疏通堵塞的血管,且输液也只是暂时扩张血管,当药物代谢完后,血管又会重新恢复原来的狭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学上也有“通血管”这个概念,但是这仅针对急性中风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中风或心梗发生后几小时内迅速通过药物溶栓或放入支架,重新恢复血管通路,拯救濒临坏死的组织。处于稳定期的患者,机体能够通过重建血运为由于血管堵塞导致缺血的组织提供新的血管供血,输入这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并不能进一步改善这些组织的供血情况。

静脉输液有风险

1、引起输液反应

输液时可能由于药物成分不纯、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等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呼吸困难等,抢救不及时有可能造成死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增加感染的风险

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或输液用具的消毒不严格,会增加细菌、病毒侵入机体的机会,导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静脉炎甚至乙肝等。

3、增加出血的风险

对于本身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输入这些“活血药物”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严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4、诱发心力衰竭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多是中老年人,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疾病,再加之老年人自身机体调节能力差,在不了解其用药情况下大量输液或重复用药,可能会加重肝肾负担,甚至造成急性肺水肿,引起心力衰竭。

正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这么做

首先,饮食要多元化,能量和营养摄入要合理,谷类、杂豆类、薯类、水果蔬菜、奶制品要均衡;限制钠的摄入,食盐的摄入量小于6克/天;控制冰糖、白砂糖等添加糖的摄入,最好控制在25克/天以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要个体化地制定运动计划,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3-4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以上。减少静坐时间,即使平时有规律运动的人群,也提倡每静坐1小时就要起来活动几分钟。

定期监控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一旦发现问题,要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静脉输液有风险,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合理运动才是正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法宝!

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



定期输液能不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第3674帖

马医生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