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
来源: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职场只讲功劳,不看苦劳。这是所有成熟职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认知。但总有些想不明白的人,还是喜欢把勤快、忙碌当成自己人设的关键词。有时候还会有意无意把自己“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关灯照,晒给领导看。其实这些邀功的小心机,很难起到作用。作为领导,他们所关心的根本不是你有多忙、干了多少活,而是今天要聊的下面三点:
01
能不能拿到结果?
1、没有结果的忙碌,就是瞎忙
经济学上有个常用的词叫“效用”,主要是指某个商品或某类服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程度。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引申到工作上,即你所做的工作能不能产生相应的作用、带给公司想要的结果。如果能,你做的事就有价值;反之,你就是毫无意义地瞎忙。
这里就涉及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过程思维和结果思维。过程思维简单理解就是为做事而做事,只追求过程和形式,而不考虑需要达成的结果的一种思维。而结果思维则是指在做某件事情时,更多的关注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并以此来指导、校正工作过程的思维方式。
对于过程思维的人而言,工作往往意味着忙碌,即使东忙西忙没忙到点上、事情做得漏洞百出,只要没让自己闲下来,自己就能心安理得。如果领导还敢说他工作不努力,他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回击“我一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我容易吗?”
而对于有结果思维的人来说,工作就是不断完成目标。如果大目标一下子实现不了,就切分成多个小目标。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朝一个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奔赴”,这样一点点积累,就能最终完成可交付的大目标。
职场中,太多人把“忙”作为衡量工作价值的指标,认为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得到相应的认可。然而事实是,大多数时候那些没有结果的忙碌和过程,往往都不值一提。领导们不傻,他们最想要的是价值和效用,而不是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没有任何成果产出的自我感动。
2、有没有结果,结果能不能复制
北方有句俗话“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意思是哪怕运气再差的人也总会有转运的时候。同样,职场人士也往往会有一些“意外好运”。比如,一个新入职的销售,待在办公室里却接到一个主动下大订单的电话,于是成了当月销冠。销售新人当月有结果吗,当然有。但这样的结果能复制吗?显然不太可能。这种依赖运气获得的成功,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和不可复制性。要想让好的结果持续出现,不能只依靠运气,更要靠可以复制的方法论的支撑。
以前的汽车行业,由于生产工艺和流程的不完善,经常出现大量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为此丰田公司加强了现场管理,领导们经常去一线观察优秀员工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并将这些好的做法提炼出来,加以优化推广,并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全球闻名的丰田“精益生产”。当这一体系形成后,任何员工按照它的要求和标准工作,都能大大提高效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车企参照这一理论,也同样能提高自身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就是典型的可以“复制”的“结果”。
对于职场中的个人来说,高手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就体现在结果能不能持续“复制”上。高手们往往具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完备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这些流程和方法,通过不断优化和打磨,会让高手的工作效率和输出成果,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定,直至出现结果的成功“复制”。而普通员工,差就差在不稳定上。状态好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好的结果;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出现的结果又会不如人意,始终无法出现 “结果复制”的效果。
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 对于凡事追求稳定、可控的领导者来说,当然更青睐那些能稳定持续复制成果的人,因为他们更具可衡量性和可管理性。
02
做事有没有闭环?
1、高手跟普通人的区别:做事有闭环
高手与普通员工相比,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差别,就是做事是否有闭环思维。闭环思维是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它强调从问题的起点到终点的完整循环,一般包括计划、执行、总结三个阶段:
计划阶段 :这是闭环的起点,也是成功的开始。计划并非简单的任务罗列,而是需要对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义,制定详细的步骤,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分配相应的资源。一个好的计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执行阶段:这是计划的落地阶段,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作为支撑。执行过程中,需要监控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些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然,执行阶段的很多事并非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多次迭代和调整。
总结阶段:这是闭环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总结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分析成功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让事情的推进处在一个持续改进的螺旋上升过程中。
2、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从事产品开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策略。它的核心理念是: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的资源,开发出一个能够满足目标市场核心需求的产品原型,并快速推向市场。这个原型不追求完美,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来验证产品概念的可行性。并快速收集用户反馈,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偏好,然后根据这些反馈进行产品迭代和优化,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开发风险。
“MVP”策略很好的反映了做事“先上车,再调整姿态”的重要意义。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各种机会稍纵即逝,许多人把握不住机会,往往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做事常常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在计划和准备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迟迟未能付诸行动,最后不但错过窗口期,还搭进去很多沉没成本。
“先上车,再调整姿势”并不意味着草率行事,而是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改进。“上车”是行动的开始,而“调整姿势”则是持续优化的过程。真正体现了低成本试错和迭代优化的时代新理念。行动比空想重要、完成比完美重要,这是每一个职场人,都要明白的基本道理。世界上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你最需要准备的其实是“现在开始”的勇气。
03
价值观是否正确?
1、人只能领导自己喜欢的人
朗达·拜恩在《力量》中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磁场环绕。无论你在何处,磁场都会跟着你,而你的磁场也吸引着磁场相同的人和事。在现实职场中,一个被拥戴的领导,往往吸引的是一群跟自己气场、脾气、三观都很合的员工。反过来也是一样,员工们也只会心甘情愿被自己喜欢的人领导。从领导角度来看,他们往往更注重以下几点:
1)人品:人与人交往的底线
人与人之间任何类型的交往,人品都是底线。一个人人品不行、不讲诚信、甚至道德败坏,即使拥有再卓越的才能,也难以获得领导的信任和重用。K哥做了那么多年高管,可以负责地说,人品不行的人,在领导眼中就像“定时炸弹”,没人敢真正留在身边。
2)气味相投:认同感与有效沟通
这里的“气味相投”指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共鸣,包括价值观、兴趣爱好、处事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如果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在这些方面趋同,沟通时会更有同理心,合作也会更默契。
当然,“气味相投”并不是说领导者和成员必须在所有方面都完全一致,而是指在核心价值观和目标上要相对一致。差异化能够带来多元化的视角和更全面的思考方式,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包容差异,并利用团队成员的差异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组织忠诚:共同目标与团队凝聚力
对组织的忠诚,是领导者最为关注的关键点之一。哪个领导者都想要能跟自己同甘共苦、踏实奋斗的员工,而不是遇到困难或诱惑,就脚底抹油甚至“背刺”自己的人。员工只有对组织忠诚,团队才会更有凝聚力,大家的目标和愿景也才能够更好地实现。
2、只筛选,不教育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日积月累形成的认知,是不会轻易被外界改变的。尤其是成人,更是很难被教育说服。因此,真正聪明的领导,在选择团队成员时,更倾向于筛选那些一开始就和自己三观相近的人,而不是先招过来,再试图去改变他们。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作为领导,光做好第一件事,就已经忙得满头包了;如果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做第二件事,得有多想不开啊。
艾森豪威尔说过:“领导力是一门艺术,就是让别人主动去做一些你希望能够完成的事情。”那么作为下属,我们就应该积极做出一些“主动”的动作,比如在工作主动争取结果,主动打造自己的闭环,主动拥抱公司的价值观……这样,你不但能被领导看到,也更有可能创造更美好的职场未来。祝大家好运。
作者:Mr.K, 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