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国学智慧。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自洽,是形容一个人身心的和谐状态。

从思维到情感,再到精神世界,都可以做到圆融、协调,没有矛盾和冲突。

这对现代人来说,极其重要。



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国度。

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固然是精神财富,但那些糟粕,又何尝不是精神枷锁?

为啥现在社会中这么多精神失调的人呢?

当一个人不被允许按自身的精神轨迹活动,而是要遵循传统或他人的意志而存在,这个人还能自洽吗?

当一个社会,生存方式被格式化,亲情被义务化,爱情被货币化,良知被贬损,理想被嘲弄,自洽,不过是一种表演、自欺欺人。

现在有很多人,见到什么良知之类的说法就觉得反感,听到人家提起自己的缺点,说到自己的不是就浑身不自在,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说现在的人都很完美吗?良知都很完善吗?

其实对这些说法的不适,恰好说明了内在的混乱和冲突。

掩盖和逃避都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因为我们,终将面对自己。

人,可以欺骗所有人,却唯独骗不了自己。

如何达到内在的自洽呢?不妨借鉴古人的方法:自慊(qie)。

自慊又是个什么鬼?

早就想分享这个词,此词出自《大学》,是个非常有意思有内涵的词。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这句话是对修身的人讲的,修身重在修心,修心的关键是不能欺人,更不能自欺。

这种诚实,是由心而发的,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就像我们闻到不好的气味时感到由衷的厌恶;

见到美色时发自内心的喜欢一样,不掺杂半点的虚假。

自慊,是一种自我满足、心安理得的状态。它强调人自身的感受,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如果说自洽重在“理得”,而自慊则强调“心安”



如何做到心安呢?

阳明先生提出的方案是“致良知”,就是追随内在本心的指引,做那些符合自己良知的事。

因为所做之事问心无愧,所以理直气壮,不会有心理负担,也不会受到良知的谴责,这种情况下,哪怕行为与世俗的看法有出入,也不会感到自责或自我怀疑。

当一个人本身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对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到自慊,外界评价根本不算个事。

自慊的人,言行必然自洽。这样的人,对自己负责。凡事只向内追问,向自己交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