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13个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事例,涉及司法规则衔接、构建线上诉讼新模式、跨境诉讼授权见证、外商企业司法服务一站通办、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跨境商事多元解纷、湾区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集中展现了广东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司法新作为。
其中,珠海法院“创新涉澳家事少年审判机制”及“探索跨境商事多元解纷新机制”两项创新事例入选!
创新涉澳家事少年审判机制
珠海中院发挥毗邻港澳地缘优势,打造涉澳家事少年审判品牌,不断创新涉澳家事少年审判机制,加大涉澳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护力度,切实增强澳门当事人司法获得感。
一是设立首个涉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合议庭。实行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三审合一”,专门配备至少1名女性法官或者女性陪审员,审理涉及澳门妇女儿童婚姻家庭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以及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案件。建立妇女儿童权益案件“五优先”工作机制,即优先收案、优先排期、优先化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发布涉澳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二是创新涉澳家事纠纷联合调解模式。协同珠海市妇女联合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澳门家事调解协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等,建立澳门陪审员库和调解员库,吸纳澳门居民作为陪审员参审婚姻家庭类纠纷案件,创新“内地调解员+澳门调解员”的跨境联合调解模式。利用在线授权见证和司法协助等平台,打造集授权见证、在线调解审理、在线司法确认、电子送达等为一体的信息融合平台。
三是加强珠澳司法交流合作。在首个“女法官国际日”,召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座谈会,现场与澳门女法官代表视频连线,共同探讨加强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障。与澳门法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互通两地司法情况,共享法律法规、案例等司法资源,共同研究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宽域外法的查明和适用,将涉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实践与域外法、国际规则研究相结合,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权益。
该机制积极探索符合粤澳两地社会文化和司法实践的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方式,设立的涉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合议庭为全国首创之举,有力提升涉澳家事审判专业化程度,提高涉澳审判司法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珠澳妇女组织在涉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的软化矛盾、家事调查、心理疏导、诉前调解等作用,促进一站式跨境诉讼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至2024年,珠海法院共化解涉澳妇女儿童权益纠纷308件,有效保障涉澳妇女儿童权益,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权益保障贡献司法力量。
探索跨境商事多元解纷新机制
横琴、前海、南沙法院充分发挥所在重大合作平台示范功能,全方位提升跨境商事纠纷化解能力,构建高效便捷、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跨境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促进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一是完善多元解纷协作模式。充分整合调解资源,横琴、前海、南沙法院与49个专业调解组织建立合作,形成调解的广泛合力。推动港澳调解组织在内地参与跨境纠纷化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授权,横琴、前海法院试点吸纳6家港澳调解机构为特邀调解组织,诉前委派和诉中委托调解跨境纠纷187件,成功调解70件。构建党委领导、法院指导、跨域协同的多元解纷联动机制,横琴、前海、南沙法院共同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南沙法院建立首个驻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首个驻海关知识产权调处中心。
二是促进跨境调解规则衔接。构建港澳专家和调解员协助查明域外法模式,依法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域外法进行调解。前海法院研究比较内地与香港“评估式”“促进式”调解方式差异,制定融合两地规则优势的跨境商事争议调解规则,联合香港三家调解机构共同签署实施;创新中立第三方评估、公众评议等方式,引导当事人理性解纷,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南沙法院首创知识产权纠纷要约和解、类案辩论机制,酌情增加拒绝和解要约一方的诉讼费用。
三是提升跨境解纷专业化水平。吸纳香港、澳门地区专业人士80名作为横琴、前海、南沙法院特邀调解员,其中包括50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与内地调解员、法官共同开展纠纷诉前、诉中化解。前海法院打造高水平、多层次、国际化跨境纠纷调解队伍,聘请7名港澳专家提供决策咨询、30名跨国律师作为涉外纠纷解决专员,并开展多语种调解。鼓励并支持跨境商事调解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发展,商事调解组织与当事人可协商收取调解费用,提供更加优质的商事调解服务。
该机制充分发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辖区法院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多元解纷资源,促进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打造跨境商事争议化解的专业化队伍,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化、规范化、专业化特色的跨境商事争议解决“新范式”。2019年至2024年,横琴、前海、南沙法院累计化解各类跨境民商事纠纷3.4万件,其中港澳地区调解员参与调解案件4524件,45项经验举措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广东法院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事例
来源: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