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娜,今年三十二岁,和丈夫王军结婚六年,家里有个五岁的女儿。我们夫妻俩平时在城里工作,生活虽不算宽裕,但勉强过得去。王军是家里的独子,公公退休在家,每月有六千块的退休金,婆婆早年去世后,他一直一个人住老家。

平日里我们也常想着尽孝,逢年过节都会回去看望公公,带点吃的用的,换季了还给他买新衣服。可公公一向比较省,从不舍得花钱,家里要是少个灯泡都得等我们回去修。他总说:“你们年轻人挣的也不多,家里的事我能将就就将就。”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上个月。那天早上,王军接到老家邻居的电话,说公公一大早晕倒在院子里,被送去了镇上的医院。我们两口子听完赶紧请假往回赶,到了医院一问才知道,公公高血压多年,这次是突发脑梗,需要紧急住院治疗。

医生说治疗费得尽快交,王军和我急得团团转,只能拿出家里的积蓄先垫上。可公公坐在病床上却跟没事人一样,一句话没提自己每月那六千块钱退休金的事,连出个医药费都表现得跟没关系似的。

交费那一刻,我掏出家里的银行卡,心里五味杂陈。医生说需要先交一万二的住院费,我转账时忍不住问了一句:“爸,您每个月不是有退休金吗?您手上能不能先拿点出来?”

公公抬头看了我一眼,神色平静得让我有点生气:“我那点钱得存着,老了以后万一有什么用钱的地方呢?你们年轻人挣钱容易,这点钱对你们来说不算什么。”



听到这话,我真有点忍不住了,但还是咽下了那口气,转身跟王军低声说:“咱先垫上吧,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在医院里没钱治病。”

王军脸色也不太好看,拍了拍我的手:“算了,咱先救人,回头再说。”

住院的几天,我在医院里跑前跑后,给公公买吃的,拿衣服,签字交费。可是,每次提到钱的事,公公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老家这边的邻居对我挺好的,这事过去了我得请他们吃顿饭。”或者:“这医院的饭菜太贵了,你们省着点花。”

我越听越觉得窝心:明明他有稳定的收入,为什么却一毛不拔?家里养孩子还房贷压力那么大,为什么非要我们两个年轻人来扛?

终于,那天晚上,我实在忍不住了,跟王军摊牌:“他到底什么意思?每个月六千块退休金,平时说给自己养老,现在病了却全指着咱们?这钱咱以后是得拿回来还是白花了?”

王军皱着眉头,一脸无奈:“我也想问,但你知道我爸的脾气。他一辈子都觉得自己存点钱是正经,谁碰都不行。你要是当面说,他肯定翻脸。”

“那咱就翻脸吧!”我一股气冲上脑,“什么道理?要孝顺可以,可他这不分轻重缓急,凭什么让我掏这么多?”

第二天,我鼓起勇气和公公摊开了说:“爸,这次的住院费和医药费是我们垫的,可您也知道,我们家条件一般,这么一大笔钱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您平时有退休金,能不能分担一点?”

公公听了,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僵硬,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娜啊,不是我不愿意花钱,我是真怕花光了以后你们不管我。以后老得不能动弹,还得靠你们呢。”

听到这话,我的火气突然消了一半。他的逻辑虽然让我难以苟同,但我也听出来了,公公是怕没了钱,就没了保障。

“爸,您放心,我们是您的子女,这份责任不会推掉。可是,该用的钱该花的时候就得花。钱存着没问题,但救命的钱不能省。以后还有事,咱们一块分担,您看行吗?”

这次,公公低着头没吭声,算是默认了。出院后,他主动拿出三千块给我们,说是补贴一点医药费。这虽然不多,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态度的转变。

经历这件事,我对“孝顺”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孝顺不是一味地付出和隐忍,也需要讲道理、有底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我会更清楚地划清责任,既尽了孝,也不给自己太大的负担。

而公公呢?自那以后,他对我和王军的态度明显多了几分客气,或许,他也意识到,子女的孝顺是靠心,而不是靠省钱攒出来的安全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