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00年的夏天,黑龙江突然变了。一夜之间,江面上漂满了尸体——老人、孩子、农夫、商贩,全都回忆无处可逃。

有人说,那几天,江水混着血水,腥味远飘十里,整个黑龙江都被悲伤浸透。这一切,竟然是沙俄一场名为“镇压”的屠杀。

当年,那片黑土地上的故事,又被历史记录了多少今天,我们来还原尘封的往事。



割地与留人:沙俄的“精明”算计

如果你站在今天的黑河市远眺,目光越过江面,那一片安静的土地曾是江东六十四屯所在的位置。这片土地虽小,却富庶得让人垂涎。

它位于黑龙江东岸,靠近布拉戈维申斯克。早在19世纪,这里便是满、汉和达斡尔族屯民们的家园。他们开荒耕种,辛勤劳作,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了富甲一方的沃土。



黑龙江的水,总是静静地流着。但如果时间拨回到1900年的夏天,那片江面却弥漫着不堪。大片的尸体顺流而下,他们在黑龙江的浪花间失去了生命的重量。

这一幕,注定成为黑龙江流域最不堪回首的一页,而故事的起点,要从沙俄对江东六十四屯的贪婪阴谋讲起。

是丰饶酿成了祸根。1858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以“不动干戈”的方式夺走了黑龙江左岸大部分土地。

但有意思的是,沙俄并未一口吞下江东六十四屯,而是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规定:清政府仍可在这片区域管理原住民,并让他们继续耕种。



这看似和善,实则险恶。沙俄不是出于好心,而是看中了这里居民的生产能力。用俄方的话说,当地屯民可以“心甘情愿”地供给粮食,解决西伯利亚驻军的燃眉之急。

想象一下,当时的屯民每天早起开荒,日落后回到家中,熬煮出黑龙江畔最甜的米饭。可他们哪里知道,那些粮食不久后会成为侵略者的战马口粮。而他们,也终将成为侵略计划中无关紧要的棋子。

惨案的号角:枪声与火光齐飞

但沙俄的胃口,岂是这点小恩小惠能满足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不断蚕食中国的边境土地。

到1900年,沙俄找到了吞并江东六十四屯的绝佳借口——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彻底清空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

1900年7月17日,一声巨响划破了黑龙江上空的宁静。俄军以“布拉戈维申斯克遭到射击”为借口,开始对江东六十四屯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



他们手持步枪和火把,挨家挨户地搜捕居民。那些措手不及的百姓,有的被推搡着聚集在村中的大屋,有的甚至连鞋都没穿,就被俄兵从床上拖了出来。

屠杀从焚烧开始。“一把火就能解决的事,子弹留着对付军队吧!”一个俄军士兵嘲笑地说道。他们将上百名屯民赶入大屋,封死门窗,然后点燃烈火。

母亲紧抱着孩子,老人扶着虚弱的妻子,大屋内哭声和求救声连成一片。屋外的俄军士兵冷眼旁观,有人甚至点起了烟,笑着打赌屋顶什么时候会塌。

幸存的人则被赶往江边。那里,密集的枪声与水流的声音混在一起。孩子们嚎哭着,紧抱母亲的腿;老人跪在地上祈求宽恕。



然而,俄军士兵无动于衷。他们用枪托逼着人群走向江水深处,水流渐渐漫过人们的胸口、脖子,直至将最后一丝挣扎吞没。

有人试图反抗,但这只会引来更加残酷的惩罚。目击者后来回忆说,一个年轻的男子在被逼入江前突然转身挥拳打向士兵,结果当场被刺刀穿透喉咙,血溅江岸。

尸体漂满黑龙江,江水被染成了暗红色,甚至有人说,水面漂着一层尸油,腥臭扑鼻。这一切,只因俄军的贪婪。他们不仅要土地,更要用鲜血浇灌征服的欲望。

驻守黑龙江右岸的清军目睹了这一切,他们眼中含着怒火,却难掩力不从心。黑龙江副都统北路翼长凤翔决定派出300多名士兵组成突击队,趁夜偷渡江面进行反击。



这次行动,没有正式命令,也没有充足后援,只是为了争取时间,让更多屯民能够逃生。凌晨五更,士兵们悄无声息地划着木舟靠近俄军哨所。

当第一声枪响打破寂静时,清军已成功伏击了百余名俄军。战斗中,士兵们近身肉搏,甚至有人用匕首与敌人拼命。

然而,俄军的增援很快赶到,双方在黄河口展开激烈交锋。炮火轰鸣,火光四溅,江面上的鲜血染红了水波。

尽管如此,突击队的行动迫使俄军暂时退却,为幸存者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但这场战斗中,清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几名统领阵亡,数十名士兵负伤,而那些逃过一劫的屯民,则开始了一场充满未知的流亡。

黑龙江的哀歌:国殇与记忆

1900年的腥风血雨之后,江东六十四屯再无居民。曾经热闹的屯落变成一片废墟,炊烟不再升起,村民的欢笑声也成为遥远的回忆。

当地老人回忆起那段日子时,总会沉默很久,然后叹一口气:“那年,我们都以为活不下去了。”



而沙俄呢?他们的目的达成了。经过这场屠杀与驱逐,江东六十四屯完全被占领,成为俄国版图的一部分。至于那些被屠杀的中国人,在俄军的记录中不过是冰冷的数字——2000人,或者更多。

后来,有一些幸存的屯民试图回到家园,可他们面对的是俄军的刺刀和高地上的哨塔。那些土生土长的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土永远离他们而去。

江东六十四屯的故事,不该成为被遗忘的历史注脚。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泥土,都记载着屯民的血与泪;黑龙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流淌着亡魂的哀歌。



即便今天,我们站在黑河江边,目光越过江面时,仿佛还能看到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背影忙碌而温暖,而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他们梦想中的家园。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记住曾经的伤痛,并不是为了沉浸在仇恨中,而是为了铭记土地与生命的珍贵。让历史成为警钟,让那些曾在黑龙江漂流的亡魂,获得迟来的安慰。

参考资料:

中俄江东六十四屯问题.兰台世界.201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