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庆
最是书香能致远,赞美阅读的诗句很多,这说明阅读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虽如此,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就像吃饭、喝茶、工作一样,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没必要把读书说得那么高尚。我觉得最美好的生活就是闲暇时读书,因为图书对待读者是最公平的,农工兵学商皆可与之为伴。
阅读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会成为人生发展的支点。
曾经听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谈阅读,他庆幸遇上了美丽的语文教师田桂兰,他对文字最初的敏感、对世界最初的体悟,都来自田老师的引领。再就是爱好文学的父亲注重他的课外阅读量,使其逐渐养成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文学的种子深深地埋进心中,成为他实现人生理想的支点。他当刊物编辑,任职中国现代文学馆,到大学从事文学教育,都源于他的阅读。他的创作也是以阅读作为支点的,长篇小说《应物兄》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涉及很多知识。说《应物兄》是作者的阅读之书,也是很合适的,阅读可以让每个人变成“应物兄”。
我写过一本书,了解了多位作家的阅读经历,他们都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阅读给作家们带来了愉悦和收获,我也被他们的阅读享受所感染。作家韩石山喜欢阅读,也会读书。他阅读李健吾的作品,读出了《李健吾传》;他搜集、研究徐志摩作品,编辑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写出了《非才子的徐志摩》;他阅读历史史料,写出了长篇小说《边将》;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围城艺术论》,是他读钱锺书《围城》写的书,从汉语语法的角度切入,对《围城》进行解读,把小说《围城》读成了汉语语法书,这本书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可分为被动阅读和主动阅读。
被动阅读也可称为实用性阅读,若要写一部有关环境的小说或散文,涉及动植物环保理论,这些知识就要通过阅读来取得;若参加专业考试,就要阅读有关的书籍。当小说写成、考试通过,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就会享受阅读的愉悦,所以说被动阅读也不见得就是一种负担。
主动阅读也可称为兴趣阅读,大多是读一些闲书,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可以提高读者的修养和眼界。读了很多书,看似什么也没有学到,其实不然,阅读这些书籍,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训练出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从书中读出更多的意蕴。
有学者提出“你一定不要跟风读书”,我不这么认为,跟风读书又何妨?现在网络发达,各种媒体的信息铺天盖地,大人小孩都成了手机控,如果跟风读几本书,总比整天刷视频强点儿。
况且,跟风的书不一定是粗制滥造的书。“与辉同行”直播间直播解说《人民文学》和《收获》,卖出了百万册杂志,这种跟风买杂志和读杂志还是不错的,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而阅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再如随着电视剧《围城》热播,带动了钱锺书和杨绛的书大卖,不仅仅是他俩的小说和散文,其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也跟着热销。这些学术书很难读懂,估计买回来不读的多,摆放在书橱里,有时也会翻翻,也会被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染。有时候,书的作用也许在不读之间已经发生。
前些年曾有过外国文学热,爱好文学的读者跟风买了很多书,买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好像没读过这些著作就没有资格谈文学。这些作品晦涩难懂,虽然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博尔赫斯们,但真正把书读下来的寥寥无几。有时会抚摸着这些书发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难懂的作品的?由此引发思考,也能起到阅读的效果,我是有这种感受的。跟风读书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取向,就会慢慢地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
有人说,不读书也会终老一生。说得也对。不过,一个不读书的人和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他们想问题能一样吗?他们的心灵世界能一样吗?阅读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游历史,畅想未来,看到宇宙星空的奥秘,看到没有经历过的人生,阅读让生命加深、加厚,让心灵更加充盈,让人能够遥望诗与远方。凡事都有因果,酷爱阅读的人,终会看到自己所期待的风景。
我依然认为最好的阅读是纸质阅读,手机、电脑阅读很难进入理想的阅读境界,读着读着,界面上蹦出个对话框,信息提醒音的骚扰,屏幕上光影的闪动,就会把你的兴趣和思绪打断。捧着纸质书阅读,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静心阅读。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更迭,纸质书也一样,它终究会有消失的那一天吗?
现在成立了很多读书会,对推广阅读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也许因为某位读者的发言引起阅读兴趣,也许看到有人在读一本书,说不定你也会拿起这本书翻翻,这一翻也许就会被吸引,美滋滋地读下去,有时候读书也是一种缘分。喜欢阅读的人会用自己的阅读成就激励他人,撒下读书的种子,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