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不愿赡养老人”这句话,我听了很多年。有人说是道德沦丧,有人说是时代变迁。去年冬天的一件事,让我对”养老”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叫王明远,是江北县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1976年生人,今年47岁。说起我们家的事,还得从去年说起。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深秋,父亲突发脑梗住进了县医院。大哥在广东打工,照顾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大嫂身上。说起大嫂,她是个实在人,嫁到我们家二十多年,一直跟父亲住在老房子里。



记得母亲走得早,我上初三那年走的。那时候,父亲刚满四十岁,硬是咬着牙把我和哥哥拉扯大。他是老师傅,在县水泥厂干了一辈子维修工。每天天不亮就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班,晚上打着手电筒回来。

1995年,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那天,父亲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台上海牌黑白电视机,给我凑学费。听隔壁王婶说,那天晚上,父亲一个人在院子里抽了一整晚的烟。



工作后,我在省城安了家。每年春节回家看看父亲,平时电话也少,只是每月固定打两千块钱生活费。大哥在广东跑运输,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这些年,要不是大嫂在家照顾,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父亲住院第三个月,大嫂打电话说想把父亲送养老院。她说自己也有点累了,想去广东找大哥。电话那头,大嫂的声音有些疲惫。我一听就急了,当场就跟大嫂吵了起来。



“这是怎么说的话?老人家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现在生病了就往养老院送?”

“小远,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这些年,你一个月打两千块钱,一年到头见不着人影。你倒是清闲,我天天给老人端屎端尿,你知道这是什么滋味吗?”



“那也不能送养老院啊!你这不是讨人笑话吗?”

“笑话?我看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要是心疼老人,你自己带回省城去照顾!”



那场电话争吵后,大嫂直接把父亲送进了县城最好的福寿养老院。一个月后,单位里的事情告一段落,我特意请了假回老家。

养老院不大,但是很干净。走廊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墙上贴着一些老年人健康常识。推开父亲房间的门,看到他正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望着窗外发呆。



“爸……”

父亲转过头来,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回来了?工作忙吧?”

房间里很安静,只能听见走廊里护工推着餐车经过的声音。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父亲的膝盖上。我这才发现,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许多。



在养老院住了一个礼拜,我慢慢发现这里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护工小张告诉我,父亲刚来的时候经常整夜失眠,现在已经好多了。每天早上会去院子里和其他老人下下象棋,晚上还会看看电视里的新闻联播。

一天下午,趁父亲午睡,我收拾他从家里带来的衣物。在一个旧皮箱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本深蓝色的存折。存折很旧了,边角都翻卷起来,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眼泪差点掉下来。每一笔存款后面,都标注着我的名字:

“1995年9月,小远上大学的学费” “1999年7月,小远找工作的费用” “2003年5月,小远结婚的彩礼钱” “2008年8月,小远买房的首付” ……



最后一笔存款的日期,正是父亲住院前一天。那些年,我总以为父亲过得很宽裕,却不知道他把每一分钱都记在这个小本子上,记在我的名字后面。

人间有真情,大嫂知道这件事后,主动提出要把父亲接回家。“爸,对不起,是我想得太简单了。”她红着眼睛说。

现在,父亲已经出院了,身体也慢慢好转。我和大哥商量好,轮流回家照顾。每天早上,院子里都能听到父亲跟大嫂说笑的声音。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需要一点契机,让我们看清最简单的道理。那本存折,我一直锁在抽屉里,不敢再打开。因为我知道,那不仅仅是一本存折,更是一份深情的见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