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宋代书法,“宋四家”的大名仿若四座巍峨高山,矗立在书坛,其影响力深远,让后世敬仰不已。 而宋徽宗赵佶更是独树一帜,以一手瘦金体惊艳世人。
然而,在这对父子中,作为宋徽宗之子的宋高宗赵构,其书法成就同样不容小觑,甚至在行书领域达到了超凡入圣之境。当众人目光聚焦于宋徽宗的奇崛瘦金时,赵构宛如一位隐世高手,默默深耕书艺,以晋唐为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大道。
而最主要的代表《行书千字文》更是让其成为了他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此作 与智永、赵孟頫等所书的《千字文》相比,赵构此作别有一番风味。
智永的《千字文》尽显佛门的空灵与静谧,笔锋圆润,气息平和,仿若一位高僧大德在青灯古佛下的喃喃低语; 赵孟頫的则工稳秀丽,笔画精致,结构严谨,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风流倜傥。
而赵构的《行书千字文》,行楷草三体杂糅,虚实相生,既保留了行书的流畅自然,又增添了楷书的稳重与草书的灵动,宛如一场精彩绝伦的书法盛宴。
作品以纸本朱丝栏呈现,共二十二页,署款为绍兴二十三年,笔锋落纸之处,尽显精妙。
笔法上,凌空取势、露锋入纸,笔画提按丰富、行笔流畅劲健; 结字欹侧取势、结构匀称稳重; 章法自然和谐、行气贯通,每行每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疏密得当,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整齐而不失灵动,又似一曲悠扬乐章,高低起伏,节奏明快。
赵构于 1107 年出生在开封府大内,是宋徽宗的第九子,自幼接受顶级教育资源的浇灌。
在资善堂,他跟随师傅诵读儒家经典,于王府学官处继续深造,不仅练就了过目成诵的本领,读书日诵千余言,还具备非凡的身体素质,能拉开一石五斗的强弓,“喜亲骑射”。
而在艺术领域,尤其是书法,更是早早展露天赋,先后师从黄庭坚、米芾等大家,为日后的书法成就夯下坚实根基。
靖康元年,金军的铁蹄踏破中原大地的安宁,赵构主动请缨前往金营为人质,后又奉命出使求和,途中就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本应勤王,却在众人怂恿下南逃。
靖康二年,北宋覆灭的噩耗传来,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此后,他的用人与决策时常摇摆不定,在抗金与求和之间反复权衡。绍兴十一年,他在秦桧协助下与金朝达成绍兴和议,对金称臣纳贡,还痛下杀手,除掉岳飞等主战派将领,只为求得一时偏安。
这一系列行径,让他在历史的评价中褒贬不一。 正面来看,南宋建立初期,他稳定政权,延续宋朝国祚,为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撑起一片天,重视文教,推动南宋文化走向繁荣;负面而言,他忘却家仇、偏安一隅,牺牲国家尊严与民族利益,饱受后世诟病。
自幼酷爱书法的他,幼年作为闲散王爷,全身心沉浸在阁帖与内府名家真迹之中;成为帝王后,更是倾举国之力搜寻魏晋名家墨宝,使其书艺不断精进。
他自述“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此言非虚,赵构精研 “二王” 法帖超 70 年,其行书、草书造诣远超宋徽宗,对比 “宋四家”,在用笔精妙合古法层面,亦让他们望尘莫及。
启功先生称赞其字“筋骨皆备,婀娜有致,融合古人书格,后世无人可比”“美谥难求一字超”,这般盛誉,实至名归。
在历代帝王书法之中,赵构的《行书千字文》足以跻身前列,雍正、乾隆的书法与之相较,逊色许多,唯有宋徽宗赵佶、唐太宗李世民等少数帝王,方能与之在书法的巅峰殿堂一较高下。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