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南大学王建华教授撰写的专著《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正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如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一定进展,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1.3%和41.8%,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25.96%。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能源消费总量未达峰值,部分省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且煤炭占比高,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空缺较多等。

王建华教授的专著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利用微观农业生产者的实地调研数据,深入探究了微观农业主体绿色生产转型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嵌入、认知嵌入、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对生产者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显著;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认知因素存在互动关系,且家庭禀赋特征在农户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同时,该书从外部性视角明晰了绿色生产转型的政策作用机制,指出政府的规制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至关重要,多重规制手段下政府行为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表现出正外部性,约束型和引导型环境规制能缓解农户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农村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多主体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该书构建了政府、市场、公众与媒体的协同互补效应,强调了各主体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相互关系。政府可通过多种规制手段规范公众行为,媒体能引导和监督生产者,而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可确保信息和政策的有效性。

此外,该书还从公众的心理认知因素入手,分析了其对公众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公众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建议。

该书以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将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调研数据相结合,构建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系列建议,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雷祥)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