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一秒钟内穿越30万公里的宇宙之路,是自然界中的速度天花板,任何携带信息或能量的实体均无法逾越这一极限。
不少人好奇地询问,光速何以达到如此惊人的速度?又是何种力量在推动着它疾行不息?
光速不仅速度惊人,而且它还具备一个不可思议的特性:恒定不变。这意味着,不论光与其他速度叠加,其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宛如宇宙速度的定海神针。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向我们揭示,任何非零静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触及光速之壁垒,而那些静质量为零的实体,比如光子,便能以光速驰骋宇宙,从诞生之刻起便以光速行进,无须加速过程。
换句话说,质量似乎是决定物体能否以光速飞行的关键因素。那么,质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质量、能量与光速之间存在何种深刻的联系?
牛顿力学体系中,质量被描述为物体惯性大小的标志,物体的惯性与质量成正比。然而,这样的定义较为笼统,并未深入解释质量的本质为何。
相对而言,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方程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说明,其中质量与能量被视为一体两面,可以互相转换。但质能方程并未进一步阐述,质量与能量是如何实现转换的,它们为何与光速紧密相连?
直到本世纪,科学家们才揭开了质量、能量与光速的秘密,这一突破得益于一种名为“上帝粒子”的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它赋予万物以质量,揭示了质量的来源,并使我们理解了质量与光速的联系。
简而言之,原本在宇宙中不应该出现质量这一概念,万物理应以光速运动。换言之,我们应当提问:“为何万物速度减慢?”因为如前所述,万物本应以光速前行,而光子只是在完成其本职。
万物速度之所以减缓,是因为宇宙中的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被束缚,导致速度下降,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质量。仿佛是质量给基本粒子拖了后腿,使它们无法达到应有的速度——即光速。
而这一切的束缚者,便是希格斯玻色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让我们从四大基本作用力谈起。
我们知道自然界共有四种基本作用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所有物质间的互动都通过这四种作用力实现。
在此,我们重点探讨强力,亦称强相互作用,它主要作用于微观世界中的核子(如质子、中子)以及夸克之间。强力使得核子结合形成原子核,而质子和中子各自由三个夸克构成,夸克之间也依靠强力相互结合。
那么,夸克是如何结合的?答案是通过胶子。
根据标准粒子模型,基本粒子分为两类:费米子和玻色子。费米子通常指微观粒子,如电子和夸克;而玻色子则是将费米子连接起来的粒子,就像粘合剂一般。可以将费米子比作砖块,玻色子则像水泥。
胶子拥有不同的色荷,可以改变夸克的色荷属性,夸克通过不断地传递胶子来交换能量,这些能量将夸克紧紧地束缚在一起,形成中子或质子。中子和质子同样也是通过强力结合在一起的。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由于电子质量相比原子核来说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核的质量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按理,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应正好等同于三个夸克质量的总和。
然而,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研究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不仅不等于三个夸克质量之和,而且差距悬殊,三个夸克的质量仅占质子质量的1%。
那余下的99%的质量来自何方?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给出了解答。虽然胶子的静质量为零,但它在传递强力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转化为质量,正是那99%的质量之源。
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夸克那1%的质量又源自何处?
这时,是希格斯玻色子,也称希格斯机制登场的时刻了。
希格斯机制假定,宇宙中弥漫着希格斯场,如同海洋一样包围着一切。当夸克和电子这样的费米子穿越宇宙时,会受到希格斯场的阻力作用,获得类似于势能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则表现为质量。
但希格斯机制并不作用于所有粒子,如光子和胶子,因为它们在宇宙中来去自如,不受静质量的束缚,无需任何加速便可以光速行进。
起初,希格斯机制只是科学家的猜想,验证其存在的关键在于找到希格斯粒子,即希格斯场受到扰动时产生的粒子。只有找到希格斯粒子,才能证实希格斯机制的正确性。
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家们终于在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亦即“上帝粒子”。
希格斯粒子是万物质量的源头,因此也被誉为“上帝粒子”。正是它赋予了基本粒子以质量。当然,希格斯粒子并不与所有粒子发生作用,例如光子和胶子,它们完全不受希格斯场的束缚,依旧以光速在宇宙中自由驰骋,无需任何外力。
这就是我们宇宙的基本逻辑,万物原本都应以光速前行,但正是因为希格斯场的束缚和阻挡,原本应以光速前行的粒子不得不减速。
当然,我们不应因为希格斯场的阻挡而心生怨恨,反而应心怀感激。如果没有希格斯场的阻挡,基本粒子无法减速结合形成宏观物质,宇宙将永远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各种基本粒子永无休止地以光速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