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太阳相隔约1.5亿公里之遥,光速行进此距离大约需时8分钟。然而,背后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太阳的光并非在表面诞生,而是在核心深处孕育。



太阳,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海洋”,光线在其中艰难穿行,耗时约10万年才得以抵达表面,继而畅通无阻地在8分钟内照射到地球。



让我们深入探讨太阳光究竟如何产生。

简言之,关键在于核聚变。

长久以来,人们将太阳视作一个巨型的燃烧火球,然而若太阳只是寻常燃烧,其生命周期理论上不过数千年。

随着物理学的不断演进,科学家揭示了太阳燃烧的奥秘:核聚变,即氢聚变为氦,每秒钟太阳都在损失约400万吨的质量,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更是高达2500亿个大气压。但这样的环境尚不足以引发核聚变,那么,核聚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答案在于量子力学中的量子隧穿效应。

简单来说,量子隧穿意味着在极短的瞬间,微观粒子的能量能够瞬间攀升至无穷大,突破所谓的“能量势垒”。当然,量子隧穿的出现概率微乎其微,且具有随机性。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将之比喻为:你纵有千钧之力,却只能越过2米高的障碍,理论上你永远无法跨越10米之高的墙。但在量子世界,你有极小的机率获得“超能力”,直接“穿墙而过”。

量子隧穿发生的概率虽然极低,大约每10的28次方次的碰撞中才有一次,但这样的低概率碰撞却能使粒子通过量子隧穿融合,发生核聚变。太阳核心的高温高压使得无数粒子有机会发生核聚变,从而使实际参与聚变的粒子数量极为庞大。



即便有量子隧穿效应,温度条件也至关重要。只有当温度超过400万摄氏度,量子隧穿效应才能有效触发核聚变。如果温度过低,尽管理论上仍可通过量子隧穿发生核聚变,但概率极低,几乎不具实际意义。

在太阳的核心,由核聚变产生的高能光子需要突破恒星外层无数的电离粒子,经历无数次随机散射,每个光子的路径各异,如同随机漫步。这使得光子需要10万年之久才能从核心逃逸到太阳表面。



此外,光子在散射过程中会与其他粒子相撞,产生不同能量的光子,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而非最初在核心生成的高能伽马射线。核聚变还会产生中微子,中微子几乎不受阻碍地逃离太阳表面,而高能光子却需要漫长的10万年才能抵达。

我们所见的太阳光线实际上来自光球层和日冕两部分,这些光本质上是黑体辐射,与任何物体被加热至一定温度所发出的光无异。



然而,太阳并非只有一个黑体,而是一系列的黑体。光线可能来自温度较高的太阳内部,也可能来自温度较低的外部。



正因如此,细致观察太阳光谱,我们会发现它并不完全符合理想的黑体辐射模型。

综述

我们享受着太阳的温暖与光芒,却鲜少思考太阳光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旅程。这些光线从太阳核心出发,历经无数困难,方能抵达太阳表面,用时长达10万年。



太阳半径约为70万千米,可想而知,太阳光在这段距离中的行进速度异常缓慢,每年仅前进7千米,每日不足20米,比之蜗牛,更是相形见绌。



然而,必须指出,万物皆非绝对。尽管太阳的核聚变主要在核心发生,高能光子亦在核心产生,但核心的能量亦能加热太阳的不同层级,乃至最外层。

在这种升温效应下,最外层的原子有机会发射出光子,成为太阳光中不同频率、不同颜色光子的来源。然而,光子即是能量,而这一切能量的源头,依旧是核心通过核聚变产生的高能光子。这些光子并非瞬间即可到达表面,而是需要耗费数万年的时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