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在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但农民不敢碰;在广东,过山鲫鱼塘爆满,但吃货们不敢吃;在中国,福寿螺遍布各地,但却成了外国人的“香饽饽”。
大家是不是一脸问号,怎么我国物产如此丰富,但国人们却“无福消受”呢?
泛滥成灾的国家保护动物—“野鸡”
2018年1月,河南信阳一名男子匡某在董家河镇集市上买了猎夹,后陆陆续续在自家房屋后面的山坡上和门前的茶叶地里,共猎捕了4只野鸡。捕获后将野鸡杀死,剥皮后做成了菜吃。
被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抓到后,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1000元,赔偿国家资源损失费20000元。并且,在媒体上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因为这是一起刑事案件!
野鸡,那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相信有点年纪的人都见过吧。野鸡之前不叫野鸡,而叫雉鸡,相传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汉高祖刘邦为了避嫌,为了谁呢?没错,就是吕太后吕雉。雉鸡由此变成了野鸡。
要说野鸡和普通的家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野鸡长着鸡的身子,却披着孔雀的外衣。雄野鸡羽毛鲜艳,还有着如令箭般挺直的尾巴。而雌野鸡的长相就较为低调了,个头小,没有漂亮的颜色,整体为单一的斑点褐色。
几十年前,野鸡也不是什么保护动物。那个时候开垦北大荒,下乡知青把野鸡视为改善伙食的“香饽饽”,因为野鸡肉质口感好,味道又鲜美,但凡有野鸡出没的地方,那就一定有撵野鸡的人。
在农村,几乎在每条街上都有那么一两个卖野味的店铺,店铺里肯定挂着好几只颜色鲜艳的野鸡。慢慢地,野鸡成为了人们饭桌上的抢手食材,可遇而不可求。城里的有钱人也想一饱口福,哪怕野鸡的价格要比家鸡贵上十来倍,他们也愿意买。
本来抓两只野鸡就只是为了自饱口福,没想到还没卖出钱,还供不应求。当野鸡被炒到上百元一斤的价格时,有人为了获取这巨大的利益,开始疯狂捕杀野鸡。导致野鸡数量急剧下降,一度到了快要濒危的边缘。
2000年,国家为了保护野鸡,正式将其列入“三有”保护动物的名单。甚至有些珍贵品种,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说鸡不能变凤凰,但野鸡还真就有了凤凰的待遇。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
私自捕捉1只野鸡属于违法行为;捕捉20只以上属于犯罪行为;捕捉50只以上属于重大刑事案件。要在牢里蹲个5年、10年,处罚金还要没收财产。这后果还不是一般的严重。
再来看看野鸡,没有了最大的天敌人类,栖息地变大,野鸡们开始疯狂下蛋繁衍后代,一只雌野鸡一年能繁殖2-3窝,一窝又有十几只。时间一长,野鸡数量迎来史无前例的爆发式增长。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如今在东北,还真就出现了野鸡泛滥的情况。法律出台后,大家不敢再刻意捕杀。惹不起野鸡,总躲得起吧。但野鸡在人们的保护下,变得越发的“猖狂”。如果说以前野鸡的主要活动地和“餐厅”是在山林里,只有偶尔几只下山在庄稼地里找点稻谷小麦改善下伙食。那么现在的情况就反过来了,在东北地区,野鸡主要是在农民的庄稼地里“享受”,偶尔进山“体验生活”。
要说野鸡的这种行为是迫不得已,我们也能理解,毕竟山地开垦得多,它们的数量又在增加,山上的食物一少,那为了生存肯定是要下山找食物,祸祸农民的庄稼地。但是,农民们看到野鸡的此种行为非常头疼,一不敢打,二不敢捕,难道就应该默默忍受野鸡糟蹋田地的行为吗?而且就算是野鸡们一个个自己往墙上撞,农民们也不敢拿回家吃,这是为何?
不敢,完全是不敢。
第一“野生动物”不能乱吃几乎人尽皆知,野生动物身上携带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细菌和病毒,这些病毒对野生动物本身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若被人类捕杀和食用,出现了跨物种传播,谁愿意拿生命来赌一把呢。
第二,随着野鸡成为国家保护动物的法规普及,谁也不想为了吃了一只野鸡,而在牢里吃几年牢饭吧。
惹不起也躲不起的野鸡,针对它们破坏农田的行为,在不捕杀的前提下,目前也没有能根治的方法。悬挂反光彩带、购买驱鸟器等等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是治标不治本,农民依旧劳心费神。希望专家们能尽快相处对策,能让野鸡和人类和平共处。
会走路的鱼—“过山鲫”
在钓鱼圈里,有这么一种密度大、给口猛的鱼,钓到很容易,讲道理这种鱼应该很受欢迎,但很奇怪,几乎所有钓友们看到自己钓上来的是这种鱼,就会眉头紧皱。
这种鱼叫“过山鲫”,但它并不是鲫鱼,而是攀鲈,分布得非常之广,海南,云南、福建等地,两广地区最多,甚至有“物种泛滥”之说。“过山鲫”究竟是何等生物,能让什么都敢吃的广东吃货都摇头摆手呢?
1791年,丹麦博物学家达尔多尔夫在一次探险途中,发现了一条挂在树上的鱼,起初他以为是人将捕捉的鱼晾晒在了树上,但走近一看,这条鱼竟然还活着!而且还在往上爬。
鱼还会爬树吗?难道离开水后战斗力更强了?很显然这不符合鱼类的生存规律。
为了向大家证明,真的有这种鱼存在,达尔多尔夫多次前往此地取证,也向英国动物学家提交了照片材料:一条过山鲫只身一路从陆地到草原,最后找到了水源。达尔多尔夫的这一发现直接轰动了西方物种学。
之所以叫“过山鲫”,就是因为它长了一张“人畜无害”的鲫鱼脸,却有“爬山走路”的好本领,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之所以会上山下海,除了过山鲫的胸鳍异常强壮之外,它还有个特殊的器官—鳃上器。
虽然过山鲫的个头小,但却是个武器装备强大的“硬茬子”,腹鳍、胸鳍强而有力,背上还有一排扎手的硬刺。其他的鱼离开水不能生存,但过山鲫依靠胸鳍上的刺支撑头部,尾部的肛鳍来保持平衡,再用鳃上器从空气中吸收氧气,这样就能优哉游哉的在陆地上“翻山越岭”了。
但即使过山鲫能两栖存活,但也不影响食用啊,为何钓鱼者一见就皱眉?它又如何能“泛滥成灾”呢?原因有三:
1、个头小
对钓鱼的资深玩家来说,钓就钓大的,小的吃着又不过瘾,养起来也麻烦。
但过山鲫就是那种小型鱼,虽然它的生长周期短,一年半就能长到顶,但长到顶的个头都太小。绝大部分的过山鲫,体重都只有一二两,超过半斤一斤的几乎很少见。吃起来还不够塞牙缝。
2、食口杂
过山鲫是一种杂食性鱼类,武力充沛、食量大、性格还很凶猛。在它的菜单中只要是能吃的,它都会吃并且敢于抢食,即使是水中流氓白条和罗非,都自愧不如。所以过山鲫会经常吃掉其他鱼的鱼卵,拿回去养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3、体外多刺,危险性高
别看过山鲫个头不大,但它可是能从头武装到尾的“狠角色”。它的鳞片非常坚硬,背鳍、胸鳍和鱼尾上都有很锋利的硬刺,加上它“霸道”的性格。卸鱼的时候要么伤到鱼线,要么损坏钩尖,而人用手拿鱼身卸鱼钩时,过山鲫凶猛挣扎,那么就会更容易被刺伤。
不仅钓鱼爱好者视过山鲫为“过街老鼠”,养殖渔民们更觉得它是祸害。过山鲫常常在多个鱼塘之间来回迁徙,很容易传播疾病,对水产品造成威胁;再就是过山鲫的食量惊人,养殖的鱼虾就成了它口中的美食,带来的经济损失着实是不小。
但即使渔民们都不待见过山鲫,但它还是因自己强大的生存能力,在两广地区的江河湖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广东的市场上不缺少新鲜美味的大鱼,过山鲫这样让人不敢靠近的鱼,自然是不受欢迎。但其中也有人认为它的肉挺鲜美的,与鲫鱼也有相同的滋补功效甚至更甚。
那么,大部分人不喜欢吃,那就任其泛滥下去吗?专家曾对此给出过建议,目前虽然两广地区的过山鲫还在管控范围之内,但若继续放任其不管,就有可能蔓延到其他地区。
对于过山鲫,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人工制作成饲料,因为它体内骨头多,制作出来的饲料含钙量也相对较高。另外就是呼吁大家积极食用过山鲫,毕竟人类的智慧肯定可以克服刺多肉少这种“难吃”的问题。最后也可以发挥过山鲫能“水陆共生”的特性,制造水陆兼有的景观,作为观赏鱼使用。
中国人不敢吃,外国人的“香饽饽”—“福寿螺”
“螺蛳粉”这种有人恨有人爱的食物近些年可谓是占据着美食热搜榜前三的位置不下,也让国人重新认识了其中的原材料—田螺,口味鲜美滋味浓,是南方夜宵摊上被顾客常点的美味之一。
但同样作为螺类,有一种螺与田螺相比,国人对它的态度可谓是180度大转弯,即使在中国各地泛滥成灾,也没人敢吃,并不是因为它是国家保护动物,而是它真的“有毒”。
福寿螺震惊众人的事件发生在2017年8月2日,某微博网友发表微博,讲述了她在新婚后的蜜月旅游中误食了福寿螺,导致她失去了孩子还差点要她命的恐怖经历。
本来她已经怀孕,因为吃了福寿螺,寄生虫进入了脑部,她做了6次腰部穿刺,打了近300瓶水,还吃了十几盒打虫药。因为药物和激素的副作用,她身体变形,还被迫进行了药物人流。保住了一条命,却永久失去了孩子。
该消息一出,在网上引起了恐慌,网友们也是热烈讨论,一个小小的螺,危害竟然如此之大,那怎么区分福寿螺和田螺,以后还能吃吗?
福寿螺在1981年被引入中国,四十年来,凭借着强大的繁殖力,几乎分布在了我国的各个地区。一个福寿螺一年可产卵20-40次不等,每次产卵个数几百上千,一年产卵量在3万以上,这繁殖能力只能用可怕来形容。若是在河道边植物上、堤岸边的石壁上能看到一堆又一堆的粉色螺卵,那必是福寿螺产下的。
福寿螺以啃食水生植物为主,过度繁殖,水中植物被啃食完,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它们产生的大便也会污染水体。一只福寿螺体内隐藏的寄生虫数量高达6000条,若生食或没有充分加热,可能会引起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内感染,线虫的幼虫入侵人的人脑,进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伴随着头疼发热和颈部僵硬,严重的可致人痴呆。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将福寿螺列为了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了。
即使福寿螺的危害如此大,但仍然阻止不了黑心商贩为了获取利润。因为福寿螺价格低,黑心商家用福寿螺冒充田螺的不在少数。对那些喜欢吃田螺的朋友来说,该怎么辨别二者呢?
颜色:福寿螺外壳颜色浅,田螺外壳颜色深;屁股:福寿螺屁股平而短,田螺屁股长而尖;螺肉:福寿螺肉颜色为黄白色,田螺肉颜色为青褐色;螺盖:福寿螺螺盖扁而大,田螺螺盖圆而小;螺卵:福寿螺螺卵是粉红色,田螺螺卵是透明的。
福寿螺危害大,国人都避而远之,但很奇怪的是,在印度、日本等国家,福寿螺却成了“香饽饽”,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在印度因为宗教信仰,一不吃牛肉二不吃猪肉,失去了最好的蛋白质来源。那繁殖快、产量高的福寿螺自然成为了贫穷地区人们的“盘中餐”。起锅烧油,番茄洋葱等辅菜加上玛莎拉,煮一定时间后将螺肉放在饭上,就是印度人的最爱—“干净又卫生的螺肉盖浇饭”。
至于福寿螺中的寄生虫,对印度人来说那都不是事,毕竟恒河水都能照喝无误,福寿螺有什么不敢吃的呢。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水平提高了,吃饭也不再是吃饱,而是要吃好。这让我们饮食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今吃除了讲究美味、实惠之外,还要注意安全、不犯法。
世界很大,美食很多,但吃之前不妨多加甄别,管好自己的嘴后才能善待自己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