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孙玉国从部队回到家乡,回归平凡的生活。当他站在家乡门前时,迎接他的是母亲的泪水。他曾经是沉阳军区副司令员,现在只是一个普通人。
1982年末的一个清晨,沈阳的温度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孙玉国站在家门口,看着母亲满是皱纹的脸庞,那双浑浊的眼中泛起了泪光。
这位身穿便装的中年人,已经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曾是沈阳军区最年轻的副司令员。母亲颤抖着双手为他整理衣领的样子,又让他回想起二十多年前那个告别的场景。
1962年,年仅二十岁的孙玉国瞒着母亲报名参军。在火车站台上,他这个倔强的东北小伙子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得那么伤心。
火车缓缓启动的时候,他将头伸出窗外大声喊着:"妈妈,我服完役就回来!"这一喊,就是二十年。
那年的孙玉国被分配到了黑龙江虎饶边防站。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他吃着高粱米饭就着咸菜,喝着冰冷的开水,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从一名普通的边防战士做起,孙玉国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很快被提拔为边防站站长。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带领战士们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成功指挥了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
战后,孙玉国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共九大。在人民大会堂,他向毛主席汇报了战斗经过,获得了毛主席两次起立鼓掌的肯定。
此后,孙玉国一路从边防团长升任到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4年,年仅33岁的他成为了解放军中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转业前的最后一次军装照上,42岁的孙玉国仍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英姿。但是从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位置上离开,对他来说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转业之后,孙玉国一家从军区大院的独门独院搬进了一间不足五十平米的小屋。从宽敞明亮的八间房,到拥挤局促的两居室,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变。
每天凌晨五点,孙玉国就要起床赶往郊区的7446厂。坐在拥挤的通勤车上,颠簸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工厂,这和开着军车巡视部队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工厂的第二厂长,他的工资只有七十多元。他的妻子孙国珍在另一家工厂工作,每月工资四十多元,两人的收入加起来刚好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面对困难的处境,这位曾经的将军展现出了军人特有的坚韧。每天早出晚归,他都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和工人们一起在车间里忙碌。
刚到工厂时,孙玉国对企业管理一窍不通。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他主动向老工人请教,利用晚上时间自学管理知识。
在工厂最繁忙的时候,他经常跟着不同的班组轮班干活。中午饭时间,他就在车间里啃两个凉馒头,从不浪费工作时间。
每次厂里发放面粮和食用油时,他总是让工人们先领。即便家里生活困难,他也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气节。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厂的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到1984年底,工厂不仅扭亏为盈,还创造了53.1万元的利润。
这份成绩让他获得了三百元的奖金。这笔在当时算是不小的数目的奖金,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些许改善。
凭借着在7446厂的出色表现,组织上又把一个面临倒闭的工厂交给了他。面对新的挑战,孙玉国带着在部队练就的坚强意志,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他全国各地跑项目,学习新技术,寻找合作伙伴。从寒冷的东北到炎热的海南,他走遍了全国各个角落。
仅用三个月时间,工厂就走上了正轨。这位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军人在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建功立业。
此后,他又先后在沈阳金城电子大厦和军区后勤部担任管理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保持着军人的作风,用实干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每年三月二日,珍宝岛战役的纪念日,孙玉国都会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在这里,他曾经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也有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转业后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每次回到珍宝岛,他都会站在纪念碑前,向牺牲的战友们深深鞠躬。
在母亲的晚年,孙玉国终于有了时间尽孝。那个当年瞒着母亲参军的倔强青年,如今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母亲,弥补这些年的亏欠。
2009年,珍宝岛战役迎来了三十九周年。在大连举办的纪念活动上,孙玉国和五百多名老战友从全国各地赶来相聚。
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珍贵物件,包括与毛主席握手的老照片,全部捐赠给了烈士纪念馆。这些历史见证,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2017年的清明节,已经七十六岁的孙玉国再次来到黑龙江宝清县的珍宝岛烈士陵园。鬓角已经花白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
退休后的孙玉国,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他会在家附近的河边钓钓鱼,或者练练书法,但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