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棣的套路

公元1402年,燃烧了三年的战火,随着朱棣攻破京师,朱允炆不知所踪而熄灭了。但果真熄灭了?哪有那么容易。

比如后来明朝的某藩属国,依样画葫芦发生了一次叛乱,也是叔叔篡了侄子的王位,然后便派使者到明朝来“朝天”。明朝的礼部问:“你们的老国王去哪里了?”

藩属国使者微微一笑答:“为寻建文皇帝,乘彼白云而去。”虽答得很有诗意,但意思却相当直白:找你们大明朝的建文帝去玩了!再看那位明朝礼部官员,立刻心领神会,闭嘴“不敢问”了。



至于对大明内部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太子之争,搞得朱棣一头黑线。朱高炽则始终如坐火山口。还有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依旧没完没了,先是半路截杀,随后发动叛乱。

总之吧,一个朱高煦,就搞得让大明三代皇帝,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都头大不已。以至于最终逼得朱瞻基,不得不“活蒸”了他。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在朱棣登基后,还顾不得这些后续的影响,因为还有更紧迫的事要解决。一则是继续追查建文帝下落,二则便是对靖难功臣封赏。这两件事都是朱棣能否坐稳皇位的大事。



所谓先坐稳了再说,但朱棣却明显玩了一把“套路”。概括说来就是,自己的旧班底,统统靠后,那么谁靠前?当然是那些有大功的“建文遗臣”。

第一个就是李景隆,他曾跟朱棣开片大战,还围攻过北京,后来兵败被召回。但就是李景隆,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时,出人意料地来了个“开门迎降”,放朱棣轻松攻破京师。于是朱棣认为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位居首位。

朱棣的旧班底,对此都很愤怒,却也无可奈何!不过,事情好玩就好玩在,李景隆也就风光了一年。在永乐二年,他便在群臣的围攻弹劾下,被“削勋号,绝朝请,以公归第”。意思就是说,朱棣为了保他性命,不得不夺了他封号,命他回家养老。



看戏容易唱戏难。李景隆看来没有领悟。倘若当初他能跟着朱棣一起唱戏,面对封赏坚决推辞,只当个“永乐年间的看客”,恐怕就不会有此事了。更不会随后,连朱棣都似乎保不住他了,又是被查抄家产,又是遭囚禁。

就这样到永乐三年时,朱棣认为彻底坐稳皇位了,终于深情地注视着,当初“靖难之役”的旧班底。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载:信安伯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城侯,食禄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杂犯死罪已免二死,子免一死

这——才是真正的封赏!如同当年朱元璋发放免死铁券一样,张辅虽未手握“免死铁券”,却拥有了“免死特权”。那么,这位张辅是谁,咋拥有这么出乎预料的封赏呢?



二、名将、嫡系和皇亲

张辅的老爸叫张玉,是朱棣的心腹大将。公元1401年,朱棣和盛庸展开了“东昌之战”。朱棣遭盛庸重兵围困,眼看就要被活捉时,朱高煦、张玉和朱能率领生力军突击而入。

奈何盛庸兵马太多,虽朱棣冲出了包围圈,却被敌兵死死咬住不放。张玉为了救朱棣脱险,主动吸引追兵。结果朱棣逃了,张玉却战死沙场。朱棣闻之大悲,随后便指定其子张辅,接替张玉的职位。

由此张辅就跟在了朱棣身边,明显是朱棣重点培养的人才,并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明新一代名将。在朱棣登基后,还把张辅的妹妹召入皇宫,封为了“昭懿贵妃”。



也就是说,论跟朱棣的关系,张辅比谁都亲。老爸拥有救主大功,他是朱棣亲自培养的嫡系中的嫡系,妹妹还是朱棣的媳妇。所以朱棣给张辅“免死特权”毫不稀奇。并且在不久后,还发生了一件事,让张辅瞬间就看清了未来。

那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为太子争得一地鸡毛时。满朝文武都纷纷站队。文官力挺朱高炽,武将支持朱高煦。张辅自然倾向于朱高煦。不仅是身份认同,更是因在靖难之役中,拥有生死感情——他老爸张玉就是跟着朱高煦去救朱棣的。

可哪料突然有一天,朱棣却对张辅说:“听闻你家闺女很贤德,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我就做主了,让她嫁给我的长子朱高炽,当妾去吧。”



张辅懵了,我家闺女是啥身份地位,去当妾吗?瞬间他明白了,哪里是“妾”,分明跟我妹妹一样,是未来的“皇贵妃”。原来老大心意已定,要传位给朱高炽了,这明显是提醒我,别站错了队!(出自《明史》)

这等于是朱棣拉着张辅的手,抱住了未来最粗的那条大腿!同时这还是,朱棣为避免朱高煦,再唱一次“靖难之役”,搞乱大明的布局。

果然,朱棣的这个布局起了大作用。朱棣和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登基。朱高煦认为机会来了,派人联络张辅——对于朱高煦来言,张辅是名将,手握重兵,只要拉上他必会成功。



张辅岂能还会跟着朱高煦跑?他把朱高煦谋反的罪证,交给了朱瞻基。于是朱瞻基提前准备,随后带着张辅御驾亲征,很快便平叛了朱高煦。

自朱棣到朱高炽,再到朱瞻基,张辅都堪称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不但为大明三代帝王保驾护航,同时更是安南克星,所谓“一生四至交阯(安南,今越南),威名远震”。

只可惜朱瞻基由于要休养生息,最终放弃了安南,致使安南最终脱离了大明掌控。



三、死得比于谦还惨

公元1435年,朱瞻基英年早逝。大明的“仁宣之治”,也宣告即将落幕了。因为如今的皇上大哥,就是号称“大明第一战神”的朱祁镇

一提朱祁镇,必会有两大标签。一是“土木堡之变”,一是“夺门之变”。其中的夺门之变,朱祁镇在重新当上皇帝后,便不顾“天下冤之”,杀掉了再造大明的功勋于谦,故而被许多人怒斥之为“打断了大明脊梁”。

但可知朱祁镇,还曾让拥有“免死特权”的张辅,死得比于谦还惨吗?这一切都要从,朱祁镇亲政开始。



由此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致使宦官集团膨胀无度,飞扬跋扈。谁见了王振都要毕恭毕敬,以至于都到了“望尘顿首”地步。

但唯有张辅不吃这一套,“惟(张)辅与抗礼”。这一下,可就得罪了宦官集团,很快宦官喜宁,就对张辅下手了。据《明史》载: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

霸占张辅田宅,喜宁的弟弟还带着“自净家奴”,去毁坏张辅家的房屋,并殴打张辅家的一位孕妇,并致其死掉——这么疯狂,匪夷所思!而朱祁镇却包庇纵容,让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只能“稍屈以避祸”。



张辅终于如朱祁镇所愿,闭嘴了,学乖了,不再坏他的事。于是朱祁镇更加疯狂,当听闻瓦剌扣边后,亲统大军要去干掉瓦剌——没人能劝,也劝不住,哪怕张辅。就这样朱祁镇出征了。

这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再次发生。朱祁镇非要带着张辅出征。须知当时的张辅已经七十五岁了。莫非是要张辅当参谋或指挥战斗?根本不是!朱祁镇把大权交给了王振,而王振能听张辅的吗。

所以张辅沉默得可怕,在整个土木堡之变中,没留下一句话,哪怕一个字。



这只能说明一点:由于张辅跟宦官集团,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朱祁镇对张辅不放心,只要他活着就必须跟着我,别想趁我出京师,你在后面搞幺蛾子。

公元1449年,大明最精锐的二十五万大军,在朱祁镇和宦官王振的瞎指挥下,全军覆没。75岁高龄的张辅,死于乱军之中。

笔者不敢想,张辅生命最后时刻是啥景象——毕竟,无论悲壮或悲凉,都无法承载其哀。故而只能说一个惨字,甚过于八年后,也就是公元1457年,刑场之上的于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