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堂堂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而且常奉旨出京练军,而当时北平兵力薄弱,由患病的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李景隆50万大军都破不了,李景隆弱到如此地步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崩,年71岁,病逝前,朱元璋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可是刚继位的朱允炆违背了当初自己的承诺,忘记了自己曾经和爷爷的对话。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而当时朱允炆也反问过朱元璋:“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这么一个跟反问,当时其实把朱元璋问到了,因为朱元璋并没有考虑过他自己的儿子会起叛心,但是朱元璋很巧妙的把皮球踢了回去,反问朱允炆会如何做。
朱允炆曾许诺:“首先,会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再不行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拔刀相向了。”
朱元璋听了孙子的回答也是倍感欣慰,其临终前也曾跟朱允炆说,放过叔叔们。
但是朱允炆不管是自己的承诺还是爷爷的遗愿都没有做到,他登基后就开始削藩。他削藩已是一步错棋,而他如此着急削藩更是一步大错棋,而削藩把燕王朱棣留在最后,就是大错特错。
那么为什么朱允炆会着急着削藩,而后削燕王朱棣呢?
那还得归结于朱允炆大童年的两次经历,曾经朱元璋曾出过过一道题目,考生便是朱允炆和朱棣。
朱元璋出过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他俩对出下联,朱允炆先对了出来,他说:“雨打羊毛一片膻”,这是对出来了,但是似乎不是太好,要是你看来朱棣的下联便会如此想了。
朱棣思考片刻后说:“日照龙鳞万点金”,一个朱棣的下联,是否高级很多,而且还突出一个龙字。
朱棣的这一表现可是让朱元璋高兴了很久,而此时的朱棣还使了一个眼色给朱允炆,朱允炆虽然还小,但是还能明白其中挑衅的意思,自然而然,朱允炆对这个叔叔便多了一份戒心和不爽。
还有一次就是在朱允炆放学的时候,正巧碰见朱棣,但是朱棣看着四下无人,居然用手拍了一下朱允炆的后背,还说道:“你小子还有今天”。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古代可算是一种大不敬了,因此朱允炆也是非常害怕这个叔叔,所以在他登基后才急着去削藩。
但是朱允炆没有从燕王朱棣先下手,也正是这样给了朱棣准备的机会。
然而当时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率军50万攻打由身患残疾的朱高炽镇守的北平,当时北平的守兵大多也是残弱士兵,为何李景隆还会失败呢?真的是李景隆弱吗,李景隆可有明朝战神之说,弱也不会弱到如此地步,我觉得他另有原因。
正当李景隆率50万大军向北平进攻时,燕王朱棣也知道自己当前的一点兵力,根本完成不了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正在谋划如何得到宁王的朵颜三卫,他前往宁王那里时,让长子朱高炽驻守北平。
李景隆率领南军突然在顺城门发起猛攻,城内守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并没有充足的准备,被南军击垮,城墙大门岌岌可危之时,大将梁明冷静整顿部队,重新部署防守,又经历了一番战斗,南军退了回去,北平才得以守住。
从这一战的试探战中,北平城门已经岌岌可危,差点就攻破了,可见李景隆实力是有的。
可是,南军退去,等到夜幕降临之时,被包围的北军居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
北军分成几股小队主动出城,对城外的大军发起偷袭,南军万万没想到北军还敢出城主动出战,一时间南军不知所措,李景隆下令退后十里扎营。
区区几个小分队偷袭,率领59万大军的李景隆居然下令后撤,有人问这主帅是害怕了吗?我想不是,这是战术后撤。
但是此时南军却有一名将领瞿能看穿了北军的计谋,他知道北军偷袭只是为了争取时间,他们想拖住时间,等到朱棣带着援兵来救。
瞿能认为这是最好的攻城时机,于是率领部下对城楼发起了猛攻。
瞿能一一安排好撞门的,爬墙的,南军士兵一股作气,没想到情况真的像瞿能预料那样,北军在虚张声势,城门守军在南军的攻击下纷纷败退。
但是就在城门即将被攻破时,李景隆却下令停止攻击。
眼看城门就要被破,为何要停止攻击,很多人认为其中原因很简单,他害怕功劳被人抢走。但是我却不是这么认为。
战争可谓战机最重要,机会稍纵即逝。正值十一月的北平,气温极低,朱高炽趁着南军退去之时,下令让士兵们不断往城墙浇水,到第二天,城墙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
再次前来的南军们都看傻了眼,结满冰的城墙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要如何攻城,南军们无计可施,朱高炽就这样又一次挡住了南军的进攻。
上天似乎帮着朱棣,也帮着朱高炽,想着为日后朱高炽接替帝位积累资本。从小就有病的朱高炽成功地阻挡了50万大军的进攻,从此朱棣对这个儿子有了更高的期望。
有人认为,归根结底还是李景隆这个主帅的问题,若不是李景隆长期活在名将如云的明朝,被父辈名将的阴影所笼罩,想着借此机会击败朱棣,证明自己,若不是他被功名蒙蔽了双眼,也许他不会做出这般抉择。相反的就是朱棣活不久矣。
而有的人又这样认为,蓝玉才死没几年。李景隆不傻,如果打下北平立下不世之功,自己离死也就不远了。人家老朱家的家事,自己一个外人,差不多得了。
其实我更认同第二种说法,李景隆的曹国公虽然是世袭来的,但是却位列“靖难五国公”的位子,这就相当于朱棣班子成员了,仅仅靠一个献门,我认为这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虽然李景隆可能早就有意走向朱棣,在我看来其实这个不是什么坏事情,如果朱棣没有成功靖难,也许就没有明朝的永乐大典,更没有郑和下西洋。
朱棣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为肃清明朝外部势力,长期驰骋疆场,给后来明朝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李景隆,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