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特点是难以达到的高度

1

人物刻画鲜明

在《晚熟的人》中,众多小人物形象鲜明,如蒋二和覃桂英,他们身上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时代的烙印。

蒋二曾被视为傻子,却在得知 “我” 获奖后,趁机做起生意,大赚一笔后改名蒋天下,摇身一变成为蒋总。

他装傻充愣,逃避税收,在投机取巧中暴露出人性的贪婪。

而覃桂英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精明强悍,飞扬跋扈。上学时逼死女老师,工作后攀附权贵,抛弃旧爱。为了争土地不择手段,还利用网络兴风作浪,卖谣言获利。

她的种种行为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的自私与功利。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2

本土化背景深厚

小说延续了本土化表达,并且视角从高密扩展至周边地区,构建起浓厚的本土化典型背景。

莫言在过去的作品中,《红高粱家族》,就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展现了那个特定时代下的民间生活。


在《晚熟的人》中,这种本土化特色依然明显,同时视角更加广阔。作者不再局限于高密县,而是将周边的诸城、青州、潍县、昌邑、平度、胶州等县、市发生的故事也纳入创作素材。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更加深刻地彰显了中华大地上孕育出的人民与民族间深沉的感情。

3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延续·

《晚熟的人》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依旧延续,虽然魔幻程度减弱,但现实内涵张力增强。例如在《左镰》中,盘踞在洞内的蛇隐喻着主人公为了逃避惩罚将责任推到田奎身上,害得田奎被父亲砍掉右手,体现了人性的冷血、无情。这种隐喻虽然相较过去作品中恢弘的作用有所削弱,但与此同时,现实的内涵张力却增强了。

在 “晚熟” 这一主题的刻画中,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让 “晚熟” 有了多种解读,更加深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与命运。

《晚熟的人》价值意义


1

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批判了人性的弱点。如在故事中,一些人在无权、无势、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而对有权、有势、缺德的人却找优点。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性的丑陋,让人不禁对人性产生深刻的思考。书中还提到真正可怕的坏人并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坏反而认为自己很正确很好的人。

这种对认知观的反思,使读者意识到我们常常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略了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各种利益和困境时,展现出的自私、贪婪、虚伪等人性弱点,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社会的荒谬感与虚无感。仿佛人们在追求物质和权力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陷入了一种迷茫和无助的状态。

2

反映时代变迁


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晚熟的人》呈现出了时代变革的强烈冲突感。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红唇绿嘴》中,覃桂英利用网络兴风作浪,成为意见领袖,通过制造事端从中渔利。这一现象反映了网络的力量,它既可以成为促进执行管理的好方式,如《天下太平》中拍摄视频对于警察解决问题的督促作用;同时也可能成为有心者颠倒是非黑白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向变为双向,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成为消息的传播者和中介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牛鬼蛇神蜂拥而出,展现出了新时代的人与事的复杂面貌。莫言通过这些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3

文学创作的突破

《晚熟的人》是莫言文学创作的一次新尝试,为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在这部小说集中,莫言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本土化表达,还将视角从高密东北乡扩展至周边地区,构建起更加浓厚的本土化典型背景。

同时,莫言在写作手法上也进行了创新,采用中国画的线条式、白描式的表现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农民形象,也有新时代的网络达人、村干部等。这些人物在时代的变革中,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莫言深入探讨了 “早熟” 与 “晚熟” 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命运和时代的深入思考。

此外,莫言在小说中还融入了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读者对《晚熟的人》的感悟


《晚熟的人》引发了众多读者的深刻感悟。对于晚熟精神品质,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读者认为晚熟代表了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正如莫言在书中所说,一个作家或艺术家不希望自己过早定型,希望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保持艺术生命和创造力的长久。

晚熟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他们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事物的探索。

有读者从书中感悟到,晚熟的人往往本性善良,他们是被劣人催熟的。在经历了人情冷暖后,虽然开窍了,但依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这种孤独并非真正的孤独,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守,他们不愿意迎合世俗,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还有读者认为,晚熟的人就像冬日山间的松柏,虽腰身弯折,却蓄势待发。他们在别人聪明伶俐的时候,显得又呆又傻,总显得特别天真;但随着心智的成熟和阅历的增加,可能人到中年才开始成熟,即便如此,他们也会留有内心的单纯,依然热爱生活,愿意去积累和沉淀。

总之,《晚熟的人》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引发了对晚熟精神品质的深入思考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4

业内如何评价《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自出版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本书破除了 “诺奖魔咒”。

获诺贝尔文学奖八年后,莫言推出的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在短短两个半月内就加印了五次,发行总量超过 50 万册。这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赢得了文学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也表示,尽管好的长篇不多,但 2020 年有了《晚熟的人》,就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丰年。

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认为,小说的叙述人称从 “我爷爷” 变成了 “诺奖之后的莫言”,这一转变让小说从虚构到非虚构,从传奇到日常,从天马行空到帖地飞翔;小说叙述语态也从呐喊到彷徨,从热烈到安详。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则认为,书里书外两个莫言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作者本人经历的介入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亦真亦幻,难分虚实。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指出,莫言的回乡主题不同于鲁迅,鲁迅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停滞毫无变化的乡,而莫言面对的则是一个沸腾的主体,小说中 “莫言” 也是满怀着困惑又好奇的心情去面对它。


在格非看来,中国乡村主题写作还有很大空间,“莫言写了,还写得很好”。他指出,作家和批评家需要打破城乡观念的对立,在更高意义上来把握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自己的生存。

总之,《晚熟的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破除了 “诺奖魔咒”,为中国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