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缘:在姐姐插队的乡村和他相识,十年后我俩成了大学同学
我不是知青,但这篇文章跟知青有关,我的大姐是知青,大姐的学生最终成了我的丈夫。
1968年,我大姐初中毕业不久就到我们兴化县境内的林潭公社李庄大队插队落户当了知青,当时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从我们县城到林潭公社几十里路远,水路四通八达,交通还算便利。那年我六岁,还没读书。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大姐插队落户的李庄离我们县城不远,大姐几个月就能回家一次,每次大姐回家,我妈都会给大姐做一些好吃的,让大姐带回知青点,分给同学们吃。听大姐说,他们插队落户的地方是个小村庄,村庄里没有供销社,想买一根蜡烛,都要跑到公社供销社去。
1972年秋天,大姐成了李庄小学的民办教师,她说他们学校很小,一共四个年级,只有两名教师,我姐教一、二年级的学生,另一名老师教三、四年级的学生。大姐还说,他们插队落户的那个村子很美,学校前边就是水塘,夏天荷花盛开,蛙声一片,景色特别好。那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我只能凭空想象,青蛙的叫声,我也没听到过啊。
第二年暑假,大姐从乡下回来了,带来了乡亲们送的豌豆,还有新摘的黄瓜和鸡蛋。那时物资匮乏,城里的生活也不富裕,平时谁家也不舍得花钱买鸡蛋吃。乡下的一些新鲜蔬菜和农副产品,城里人也很难吃到,因为那时有一个罪名叫投机倒把,国家不允许私自买卖商品和农副产品。
大姐在城里住了几天,就要回乡下,大姐着急回去并不是因为学校的事情,是她惦记院子里种的蔬菜和他们知青养的那几只鸡。平时都是大姐浇水捉虫管理菜园子,也是大姐喂鸡,她是不放心知青点院子里的那片菜园子和那几只鸡。其他同学要起早贪晚出工劳动,天天都累得要命,根本就没有精力浇菜喂鸡。
我早就想去大姐插队落户的李庄看看,可我一个人不知道路,也不知道乘坐哪条船才能到达李庄。我央求过二姐让她带我去找大姐,二姐说她也不知李庄在哪,说啥也不肯带我去。大姐回乡下时,突然对我妈说:“妈,我带小妹去乡下玩几天吧,反正她在家也没事,带上她的书包,我看着她把暑假作业写完。二妹去我姥姥家回来,让她去李庄接小妹也行,到时我把小妹送回来也行。”
起初我妈不同意,她说我年龄小淘气,兴化只有到戴窑的轮船,中间还要换乘小船,我妈不放心。我大姐说她会好好看着我,过两天就送我回来。我妈看我非常渴望跟大姐去乡下,犹豫了好久,才答应让我跟着大姐去乡下。长到十岁,我那是第一次离开兴化,也是第一次乘船。
下了轮船,中途换乘两次小船,我才背着书包跟着我大姐来到了他们的知青点,他们四队知青点没几个人,都是兴化来的知青,其他生产队的知青都是扬州来的。
图片来源网络
刚走进村庄,我就闻到了一股难闻的气味,好像是牛粪的臭味。我大姐说那不是臭味,是乡村的气息,是泥土的芬芳。不亏大姐是知青,明明是难闻的牛粪味,到了她嘴里就成了泥土的芬芳,我不由地对大姐刮目相看。
知青点的哥哥姐姐们都很热情,对我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我把从家里带来的糖果分给大家吃,哥哥姐姐们都很高兴,一位大哥哥还到河里给我摘来了菱角。那顿午饭很丰盛,有我们从兴化买来的猪肉和开花馒头,院子里有辣椒和黄瓜,还有鸡蛋,那顿饭都快赶上年夜饭了。
吃过午饭,大姐带我去了她任教的小学堂,荷塘里的荷叶碧绿如洗,周边杨柳依依,景色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倒也清新自然。乡亲们知道我是陈老师(我家姓陈)的小妹,都笑着和我打招呼,还喊我去他们家玩。
傍晚时分,有一位大妈给我送来了两个鹅蛋,我那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鹅蛋。还有一位大妈送来了鸡蛋和剥好的豌豆,说是让我大姐给我做豌豆饭吃。村里的乡亲都很淳朴善良,我对他们的印象特别好。
第二天上午,大姐的几个学生就来知青点找我玩,我把从兴化带来的糖果分给他们吃,还给了他们一人一支铅笔,一人一块橡皮。
那段时间,大姐学校放假,她就承担了为大家烧饭的义务,刷锅洗碗也是她来做。忙完这些,大姐就领我到学堂写作业,大姐的几个学生也到学校来和我一起写作业,有时大姐也带我捉迷藏做游戏,一个叫王小秋的男生还把他家院子里没成熟的橘子摘来给我吃。
我在李庄待了十一天,我二姐就来到李庄把我接回了家。我回兴化那天,王小秋送我到渡口,给了我一包用荷叶包着的菱角,还塞到我书包里两个青橘子。王小秋说再过一段时间,橘子就红了,就不酸涩了,到时给我留着。我很感动,没有什么东西送给王小秋,我就把我的一个铅笔刀和一个写了两页语文作业的本子送给了他。
回到兴化后,我把王小秋送给我的菱角分给要好的同学,还炫耀说我去过乡下,那里有碧绿的荷塘,那里蛙声如鼓,那里杨柳依依,那里泥土芬芳。听了我的炫耀,我的同学都把李庄当成了梦中的人间天堂。
之后的日子里,我时常会想起王小秋,他憨厚的笑容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年后,我大姐招工回城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去李庄了。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开学不久,在图书馆门口,我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可我突然想不起他的名字来了。短暂的思考,我觉得他很像王小秋,就试探着喊了一声:“王小秋,是你吗?”
那人猛然回过头来,送给我一个憨厚的笑容,然后非常激动地说:“陈爱玲,我是王小秋,你也在这读书啊……”
时隔整整十年,我俩在大学校园再次相遇,这算不算是上天的安排?他也和我一样,高中毕业后复读了两年,才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他学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我俩同届不同班,都在一个食堂吃饭。
之后的日子里,吃饭的时候我俩在一起,不上课的时候我俩就一起到图书馆看书。他家的条件不如我家好,我时常会给他买一些饭票,给他买学习用品,我还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买了球鞋和运动装,他爱打篮球,没有球鞋哪行啊。
就这样,我俩相爱了。
大学毕业后,我俩都被分配到兴化工作,只是没分到同一所学校。王小秋分到了重点校,我分在了鲁迅中学。
1986年暑假,我和王小秋领取了结婚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很快乐,亲戚朋友和要好的同学都说我俩是: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细想想,我俩的缘分也算是旷世情缘,天作之合了。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王小秋调到市委工作,我当了三十多年的中学老师,直到退休。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是我和王小秋从相识到相爱的情感生活经历,自始自终我都觉得这是上苍的恩赐,是天作之合,我特别珍惜我俩这份感情,这么多年来,我俩从不吵架,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我俩就一起回李庄,去渡口,去荷塘,到了那里,回想起当年我们相识的情景,我俩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一切都变得温暖又美好。
老话说美好的姻缘如细水长流,承载着岁月深情,我俩会加倍珍惜这份情缘,直到永远。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陈老师讲述编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