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张幼仪在美国病逝。而她的墓碑上,刻了4个大字,看过的人都说:这是对徐志摩最大的讽刺……
1988年,纽约一所高档寓所内,88岁的张幼仪已经气若游丝。
生命最后的尽头,她努力睁开眼睛,环视着围绕在床头的亲人,儿子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了一句:“母亲,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张幼仪摇摇头,努力从嗓子里挤出三个字:“没有了!”几分钟后,在家人的眼泪中,这为从民国走过来的女子,带着对尘世的些许眷恋,闭上了眼睛。
按照张幼仪生前的意愿,后人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苏张幼仪”,这四个也是对徐志摩最大的讽刺。
这四个字的背后,到底有着这样的故事?
1:
1915年,正在读书的张幼仪收到家里的来信,信上说:“家里为你安排了婚事,迅速回家订婚!”
原来张幼仪的哥哥看中了徐志摩的才华和他的家庭背景,所以主动给徐志摩的父亲写信,表示愿意将妹妹嫁入徐家。
虽然张幼仪想继续读书,可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顺从,匆忙告别了生活一年多的校园,回去接受家里的安排。
初次见到徐志摩的照片时,看着那张皮肤白皙的脸和斯文的长相,张幼仪心想:“我未来的丈夫长得还算英俊!”
和张幼仪的些许期待不同,接受西方教育,骨子里渴望浪漫的徐志摩,看到结婚对象的照片后,扔出一句:“真是个土包子!”
徐志摩的排斥和轻视,也为他们婚后的感情冷满埋下了伏笔。
2:
1915年,在家人的安排下,张幼仪风光地加入徐家,成为了让人羡慕的徐家少奶奶。
虽然新婚之夜,徐志摩选择和张幼仪同房,可到了白天,他总是冷着一张脸,要么一个人躲在院子里读书,要么出去和友人散步。
至于张幼仪,他几乎不看一眼。
丈夫的冷淡让张幼仪心里委屈,可是她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心想:“即使丈夫对我不关心,我也必须要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
此后的张幼仪,孝顺公婆,操持家务,是公婆和徐家长辈眼中的好媳妇。然而,她内心的压抑也只有自己懂。
嫁入徐家第三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积锴,原以为儿子的到来能够缓和夫妻的关系,可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大错特错。
在徐志摩眼里,张幼仪无非是生育工具,如今自己已经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就有理由远走高飞了。
儿子出生后不久,徐志摩远赴海外留学,他残忍地将张幼仪留在家里,对她不管不问。
每次写家信,徐志摩只问候父母和孩子,对张幼仪只字不提。
公婆见张幼仪失落,就说:“他可能太忙了!”这个借口显得很牵强,张幼仪从不回应。
很快公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张幼仪的哥哥来信建议说,让张幼仪去英国陪伴徐志摩。
张幼仪哥哥之所以有这个建议,是因为他听说徐志摩和长相温婉又有才华的林徽因走的很近。
事实也如此,在张幼仪养育儿子,尽一个妻子该尽的义务时,徐志摩已经爱上了林徽因。
不久后,张幼仪就踏上了通往英国的船,可等待她的,并不是夫妻团聚的欢心,而是被冷漠和抛弃。
3
到了英国后,徐志摩压根不管张幼仪,他每天频繁外出,有时很晚才回来,将妻子仍在人生地不熟的住所。
而且,徐志摩从来不和张幼仪交流,张幼仪想不通,对外人温文尔雅的丈夫,为何对自己这样残忍。
有时张幼仪故意将饭菜烧的很难吃,哪怕徐志摩和自己吵架,她也愿意,可徐志摩从来不言语。
这样的冷暴力,让张幼仪有种窒息的感觉,很快更加的打击又降临了。
1921年,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徐志摩竟然要求她去打胎,遭到张幼仪的拒绝后,他竟然一走了之。
徐志摩再次出现时,张幼仪生完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让她寒心的是,徐志摩没有关系和慰问,而是强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
离婚可以说是张幼仪人生的分水岭。
离婚前,她懦弱甚至有些胆怯,离婚后,她反而什么都不怕了,她留在国外,一边拉扯孩子一边读书。
这段经历,也让张幼仪从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蜕变成了一位独立、强大的新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完美蜕变的张幼仪此后多年都没有开始一段新的感情,直到一位姓苏的男子出现。
4:
1953年,张幼仪已经到了年过半百的年纪,过去那些年,她事业有成,还将儿子抚养成人,可是她的感情世界一直是空白。
这年,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上,张幼仪结识了医生苏纪之。几次接触后,他们互生好感,苏纪之随即向张幼仪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面对苏纪之炽热的表白,张幼仪心里是欢喜的,但她有自己的考虑,她担心自己再婚会给儿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思前想后,张幼仪决定征求哥哥和儿子的意见,让她欣慰的是,他们都选择同意。
儿子阿欢特意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过去几十年,您母职已尽,该享享福了,希望苏医生能够疼爱母亲!
婚后,他们互相疼爱,也相敬如宾,虽然没有徐志摩恋情那般轰轰烈烈,却享受了岁月静好。
1988年,年迈的张幼仪病逝,而她墓碑上的“苏张幼仪”四个字,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丈夫的爱和尊重,也代表她已经彻底放弃徐志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