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2岁的维特根斯坦放弃癌症治疗,衣衫褴褛,贫病交加,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留下了对世界的最后告白: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别人是终其一生只要能够干好一件事情,就已经是莫大的圆满了。
而维特根斯坦却是一生兼容了别人的多种人生,并且还达到了许多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一开始维特根斯坦找到著名哲学家罗素拜师学艺的时候,一向不收弟子的罗素看到这么优秀有能力的人才,二话不说就收下了。
可没多久,罗素就被维特根斯坦“逼”到想要自杀,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徒弟让他忍不住膜拜,甚至觉得自己“不配”做他的老师。
维特根斯坦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家底丰厚就使得维特根斯坦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实际童年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显现出什么样与众不同的天赋出来,甚至于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突出。
但维特根斯坦一直都有着特别宏远的志向,只是却并不是唯一的,他本来想做个物理学家,后来又想做工程师,并且动静还不小,成功在这个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对于普遍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能够在一个领域有一席立足之地,那这辈子基本上就会在这里驻足,精益求精。
但是维特根斯坦不一样,他又想换个赛道玩玩,随后他发现了更为吸引他的东西,那就是逻辑学。
他和罗素成为师生加好友后,就经常将这位老师问到哑口无言,总是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将老师绕得找不着北。
罗素甚至曾经表示,这个学生的思想、理论、天才到总是让他怀疑人生。
在罗素看来,维特根斯坦已经站在了这个世界逻辑的顶端,本以为他会成为一代大师风靡天下。
然而维特根斯坦一点都不喜欢安稳,一战爆发后,本来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是不需要参兵入伍的,可维特根斯坦却积极地冲向了战场。
这场大战中,自己曾经的中学同学希特勒正在壮大自身野心,构建自己的底层“艺术逻辑”,而维特根斯坦却在这场苦与难的战争中,感受着人性与世界的联系,对于更深层次的世界逻辑产生了新的思考。
觉得自己已经理清了一切根本逻辑的他,在战争之后,却没有回到自己本该存在的位置上。
战火纷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创伤,他本来就是个富二代,维特根斯坦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名下的巨额财产,企图还给世界一点平衡。
随后,他满怀赤诚前往了山区乡村,去做了一名小小的乡村教师,感受着贫困、底层的另一种生活。
维特根斯坦为自己不断增添了多种身份,他一直在探求不同领域的极限存在,终于在1928年,他又对哲学重新产生了热情。
第二年,他就又回到了剑桥完成了博士答辩,毕业论文让评审的诸位老师都满脸错愕,甚至于有些怀疑人生。
看着其他评审眉头紧皱一脸惘然,罗素却十分开心,终于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了。
后来维特根斯坦留在了剑桥哲学系教授,教学八年后,他又将重心回归到了自身,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创作、思考。
62岁的他对于世界没有任何留恋,维特根斯坦身患前列腺癌,回忆自己的一生,想想不仅毫无遗憾,更是精彩万分。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