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勇 徐隆林

责编|王蓉

正文共2829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以平安、稳定为底色,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为标尺,绘就平安宜春、法治宜春新“枫”景。良好法治氛围的背后,离不开一个群体的努力,他们就是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还甘于奉献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一年多来,宜春“首席”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律风险防控等方面贡献法治智慧,为宜春新“枫”景增色添彩。

王冬才就是宜春市、县(区)两级较具代表性的“首席”之一,现任宜春市袁州区下浦街道调委会主任、司法所副所长,四级主任科员,于2023年被袁州区法学会聘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自从事调解工作以来,王冬才以“三及三服”工作法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000多件,调解成功率超98%,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西省人民调解先进个人”。2024年,王冬才入选中国法学会百名“全国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冬才来裁 百姓喝彩

在袁州区综治中心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戴着无框眼镜,穿着白色衬衣,显得格外精神的王冬才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转过身。

“你好,有什么事吗?”王冬才误以为是前来咨询、求助的群众,和善地询问。知道是记者来访后,王冬才谦逊地说,认真做好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是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分内事”,要让人民群众实现家门口有地方“找个说法”,力争给每个群众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

“冬才来裁,百姓喝彩。”在袁州区下浦街道,群众中传颂着他“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公平、公正,调解结果令群众心服口服”的故事。

2024月2月的一天,下浦街道办事处某社区A居民小组的两名男孩午饭后在B居民小组所属的池塘边逗留,一名男孩在摇晃池塘“标识杆”时不慎跌入池塘死亡。

悲剧发生后,男孩的亲属等十余人向B居民小组和负责该池塘扩容工程的施工方索要赔偿200万元未果,遂通过拦截施工方车辆等方式阻挠施工。

“该矛盾纠纷如不能及时化解,存在矛盾升级风险,甚至可能诱发家族、宗族矛盾。”王冬才受指派介入此案调解,经走访调查得知,因某大型基建工程的施工方在B居民小组地界施工,双方约定由施工方免费帮助该居民小组对池塘进行扩容。后来,因双方就扩容效果意见不一,导致工程断断续续,迟迟没有完工。

基于走访调查,王冬才作出初步判断:B居民小组未尽风险提示义务,应承担部分责任;项目部在池塘扩容的施工过程中,未采取相应安全避险措施,应承担部分责任;男孩父母作为监护人,应承担主要责任。

“200万元赔偿总额明显过高。你们作为监护人,至少要承担70%的责任,按照法律规定,赔偿总额只有30万元左右。”王冬才首先给遇难者家属泼了一盆冷水,降低他们的期望值。同时,他提出建议:“你们可以先就赔偿总额及责任划分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将结果告诉我后再商议。”

家属咨询律师后,得到了“监护人应承担主要责任”的法律意见,但家属对该法律意见只字不提,只是将赔偿总额降至120万元。

家属方作出了“让步”后,王冬才再次做项目部工作,然而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却表示,公司法务已出具明确法律意见:“如果赔偿金额超过20万元,则要求走诉讼程序,法院判多少,我们出多少。”

“于法,我非常认可你公司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端;于情,我希望你们考虑下遇难者家庭实际情况,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随后,王冬才继续分析利弊,从有利于项目推进的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十天九晚,王冬才及街道办相关领导不断背靠背做双方工作,最终项目部与家属达成一致赔偿结果。

“他深得群众欢迎和支持!”袁州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何艳敏介绍,受聘“首席”以来,王冬才坚持“公心做事、热心待民、匠心独运、耐心调解、齐心协力”工作理念,成功调解重大矛盾纠纷、重大信访积案数十起,没有发生因调解不及时而出现激化事件,也没有因调解不当而发生“民转刑”案件,有效地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

积案化解 邻里和谐

“要把矛盾纠纷调解成功,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工作技巧。”王冬才认为,要以法释理、以理服人,必须苦练本领,提升业务能力。

在下浦街道司法所“冬才调解室”,记者在王冬才的办公桌上看到一叠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学习心得和调解经验。其中一个笔记本中记录着他调解一起邻里纠纷的案例,是他践行邻里纠纷无小事、用心调解化干戈的典型案例之一。

下浦街道某社区的两户居民因土地权属不明引发纠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数年来,两户居民多次向上级信访部门反映,当地居委会经多次调解未果,久拖之下成了信访积案。

王冬才经实地走访得知,居民甲的房屋为东西向,居民乙的房屋为南北向,甲房屋的北面和乙房屋的南面有一块空地,地面种有古树。

2016年,居民甲拆旧建新,新房屋将正门从东面改设于西面,为此,居民甲入户则需从东面沿着其房屋北墙穿过空地,才能来到西面的正门。同时,由于该地块上种有古树,致使通道最狭窄处仅有4米宽。

此前,居民甲长期居住在市区,很少回老家,房屋重建并常住后,与邻居就通行问题引发纠纷,继而演变为土地使用权纠纷。居民甲认为,其房屋改建之前,争议地即旧房北面是其家的菜地,为此现在用于通行的地块系其所有;而居民乙则认为,居民甲现在通行的地块是其爷爷那时的菜地,当年四周围了篱笆,现在多年过去了才没有界址。

双方因该地块的使用权争执不下,居民乙故意设置障碍物来阻拦对方通行。居民甲则多次强行开道,双方险些引发肢体冲突。

“农村宅基地权属纠纷存在时间跨度长、调查取证难等特点,这类矛盾纠纷要找到法律依据非常困难。”王冬才介绍,他经查阅相关资料仍无法确定该地块的使用权归属,遂向居民小组中的长辈请教,但有居民说“是居民乙祖辈的菜园”,也有人说“居民甲的父辈确曾在墙边位置种菜”,始终无法得到确定的答案。

“既然没有证据,就无法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确权’,只有围绕双方‘共赢’的角度去寻找化解思路。”此后,王冬才经多次做双方工作,归纳出双方核心诉求与担忧,最终,在王冬才和社区干部的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认可居民甲房屋北侧墙体外延3米的土地使用权归居民甲所有,双方同意将该地块作为通行道路供双方共同使用,双方均不得设置障碍物。

“以法释理、以理服人。”这是王冬才调解矛盾纠纷的秘诀,在多年的实践中,他总结出“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调解”“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服人”的调解经验。

“三及三服”工作法极大程度改善了基层调解工作存在的难点、痛点。袁州区法学会副会长杨嘉琪认为,“该工作法架起了法理与情理连接的桥梁,真正实现将‘首席’力量下沉至街道、社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三十年来,王冬才坚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和谐幸福送给群众”,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共参与法治宣传、法律咨询近300场次,调处矛盾纠纷1000余件,他“依法、公正、廉洁、务实”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群众的心里,以“诚心、热心、真心”赢得了群众的肯定。

王冬才说,受聘“首席”是起点不是终点,他将继续围绕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堵点,贡献“首席”智慧,为平安袁州、法治袁州建设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