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8月21日深夜,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咸丰帝那张苍白形如枯槁的脸。嘉庆帝曾驾崩于此殿。
而咸丰,这位清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正躺在龙榻之上,气息奄奄,他已经昏迷一天了。
守候在他身边的近臣和后妃们满脸焦虑和不安。突然,咸丰帝睁开了双眼醒了过来。他近臣和后妃都转忧为喜,以为皇帝会活下去。
一、咸丰帝31岁暴毙
可是,登基已有十一年的咸丰帝自知时日不多,他急忙安排后事,以确保大清江山的稳定。他强打精神,示意近臣让众大臣来烟波致爽殿候旨。他挣扎着要亲自写遗诏,可他的身体已不允许,无奈之下只得口授遗诏,让军机大臣代笔书写立年仅6岁的独子载淳为太子继承皇位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接着,在肃顺等人的提醒下,咸丰又下达一条谕旨,让八大臣辅弼幼主,掌管朝政:
“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咸丰帝让八大臣辅政的同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以后的圣旨,由八大臣编纂,交由太后和懿贵妃审订,太后和懿贵妃分别用这两枚印章替代皇帝的朱批。
在次日(8月22日),咸丰又发下了自己生前最后一道谕旨:
“朕蒙皇考宣宗皇帝帱育仁慈,恩勤付托。
临御之初,仰承圣谕,谆谆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奉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保泰持盈。因命中外臣僚举荐人才,并广开言路。俾大小臣工,各抒己见,以期博采周知,下情罔隐。”
到了凌晨3点多,咸丰帝说自己有些饿,太监忙端来冰糖燕窝粥,咸丰帝没来得及吃一口,就停止了呼吸。
太医忙上前查看,神色慌张跪地大喊:皇帝驾崩了。
“寅刻,上崩於避暑山庄行殿寝宫”——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五十六 明清实录
咸丰帝享年31岁。而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活到68岁,他的爷爷嘉庆帝活到60岁,他的祖爷爷乾隆帝则活到89岁。
这在古代算得上是拥有长寿基因的家族了。
可是咸丰帝却英年早逝。
他的死和逃亡热河有很大的关系。
二、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承德市)
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法这两个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强国,在美、俄的支持下,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中国。
他们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海军力量,对大沽口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咸丰帝谕旨道:“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
不过,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咸丰帝所说的这句话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由于指挥不力、装备落后以及兵力不足等各种原因,清军在这场战斗中逐渐处于劣势。七月,英法联军乘胜追击,进攻北塘。
而咸丰帝,在是否继续抵抗的问题上,却显得犹豫不决,和战不定。他的优柔寡断为英法联军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他们得以痛击清军。清军痛失歼敌的良机。
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咸丰帝下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
八月一日,英法两国舰队又一次抵达天津外海。
因敌、清,兵力悬殊:一个还以冷兵器为主的军队,和一个拥有世界先进装备的军队根本没法对决。为了保存实力,僧格林沁不得不下令南岸守军撤往通州。
英国舰队畅通无阻驶入白河。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随即向北京进犯。
消息传到咸丰帝那里,他在震惊之余赶紧派遣怡亲王载垣和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与英法两国进行和谈。
可是,英法联军并未真心实意地想要和谈。
他们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
他们在通州八里桥拉响了战役。清军被迫抵抗,最终清军败下阵来,再无力阻止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的脚步。
英法联军在进京途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咸丰帝在得知英法联军即将攻入北京的消息后,如惊弓之鸟,一片慌乱。其实英法联军不过2万人,而清廷坐拥清兵十余万。
当时肃顺、端华等大臣都劝咸丰帝暂避锋芒,前往承德热河。咸丰帝吓破了胆,就听从了群臣的建议逃去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为康熙帝所建,那里风景如画,四季如春。康熙帝建它的目主要用来调养身体、放松心情,指导练兵,安抚、团结边疆少数民族,主要避暑。
康熙帝每年的四月都会去避暑山庄,一生曾到避暑山庄40次,车马随行浩浩荡荡彰显清帝的权威和荣耀,他万万没料到自己的五世孙竟然会逃亡到避暑山庄。
后来的乾隆帝和嘉庆帝也经常去避暑山庄。
京城离避暑山庄大概210公里,用最快的马,一天若能跑60公里,马不停蹄地跑也得三、四天能到。
咸丰帝和大臣们商议好,自圆明园逃亡热河。
就在1860年的八月初八,大清之主咸丰帝不顾黎民指责,不顾江山之难,百姓之危携皇后、懿贵妃、丽妃、皇子载淳以及肃顺和端华,带着戏班子和宫女们打着“巡幸木兰”的旗号,日夜兼程逃亡热河避暑山庄。
咸丰帝动身逃亡的这天是 “重九节”,也叫“登高节”,是秋分的前一天。这一天是古代民俗中的“金离日”,有离别之意,也有逃亡之意。古代一些老人迷信,认为在离日这一天出门,是不太吉利的。
但是咸丰帝顾不了那么多,就在这天匆匆逃离了京城。
临行前,咸丰帝命恭亲王奕䜣留京和洋人议和,等京城稳定再回去。
可令咸丰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活着回到那座繁华却又危机四伏的京城。
一路上车马劳顿,折腾了八天八夜,咸丰帝才到避暑山庄,加上心情沉重,刚到地儿就病倒了。
咸丰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自从他继位就没有过好日子。他继位没多久就遇上太平天国起义,折腾得他焦头烂额;同时英、法等国几次三番入侵,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令咸丰帝内心滴血;户部滥发银票导致通货膨胀,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各种烧脑的事让咸丰帝困苦不堪,他常常感到下腹疼痛,五脏六腑都不太好,太医建议他多多静养。
而这次离京他又得了伤风感冒,转而引发而引发痨病,也就是肺结核病,就更需要静心调养。
刚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后的咸丰帝,时刻关注京师的消息,他盼望着早日回京。
可是京城一个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
英法联军包抄了驻扎在德胜门和安定门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马上要入侵圆明园!
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联军洗劫一空,“御内陈设珍宝、书籍、字画,御用服物,尽被搜括全空”,抢劫完毕,还放了把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的九洲清晏各殿、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门等处都被烧得面目全非,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
英国米启尔中将率领3500名英军再次进入圆明园,又一次对圆明园放火,大火烧了2天,圆明园只剩下断壁残垣;
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他的母妃常妃赫舍里氏在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时因受惊吓而死,享年53岁;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扬言还要炮轰清皇宫,恭亲王奕䜣为了保全皇宫,急切求降,英法联军威胁、迫使恭亲王奕訢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而在清军和太平天国作战之时,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捻军起义、天地会起义、云贵等地起义,他们配合太平天国,在全国掀起浪潮。当时全国18个省,其中就有14个省陷入战火之中,太平天国运动汹涌澎湃,清军战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让他窒息,令他无助,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几乎昏厥过去。
本来就虚弱已极的咸丰经不住这一次次突然的打击,觉得大清江山就要亡于他的手中,顿时如万箭穿心般撕心裂肺的疼痛袭来,他口吐鲜血,大喊:“祖宗200多年来创立的大清江山,即将毁于一旦,朕有何脸面见列祖列宗呢?”
从此,咸丰帝整天陷入焦灼、苦闷的情绪当中,终日郁郁寡欢,禁止大臣再提回京的事。
他再也无力承担这么大的重担,为了卸压,干脆破罐子破摔,在避暑山庄天天做四件要命的事,将自己的身体彻底掏空。
三、咸丰帝每天都做的4件致命事
- 1、咸丰帝所做的第一件致命的事:好色纵欲
据史书记载:“咸丰季年,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故文宗(咸丰)以醇酒妇人自戕。”
咸丰帝逃到避暑山庄后,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逃避现实,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女人身上。之前咸丰皇帝就有着这方面独特的个人癖好与复杂的后宫生活,他上位之后,后宫妃子的数量猛增,他在位11年,光是记录在册的嫔妃就接近二十位,这还不包括那些默默无闻、未得正式名分的女子。
民国时期所著的《圆明园总管世家》一书中,曾记载了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豢养的“四春娘娘”——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和海棠春。除这四人外,再加上懿妃那拉氏所居的“天地一家春”,合称为咸丰帝的“五春之宠”。
咸丰虽然拥有众多妃嫔,但却仍不满足,还蓄养了多名汉族美女以及名伶随时召幸,据说咸丰曾派人到江浙一带重金购买妙龄女子数十人,由于小脚女人不得入宫,便以“打更民妇”的名义进入圆明园。因纵欲过度,再加上吃各种补药,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咸丰帝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 2、咸丰帝所做的第二件致命的事:过量饮酒
逃到避暑山庄的咸丰,已经被御医告知患有肺结核病,不能饮酒。
可是咸丰帝每天都陷于忧愁苦闷中,而且常常夜不能寐,只有喝醉了才会忘掉这些烦心事。因而他每天都喝酒,常常让自己喝得酩酊大醉。对患有肺结核病的咸丰来说,带着这种病饮酒等于慢性自杀。
据《清史稿》记载,到了执政后期,咸丰“饮酒必醉,每醉必盛怒”。
咸丰一喝醉酒就发酒疯打骂宫女,对身体造成极大摧残。气大伤肝,生气暴怒不仅对肝脏有影响,还会影响心脏、脾脏、血压等。经常发脾气话容易引起心肌埂塞,何况对于身体本就不好的咸丰。
野史记载:
“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有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
另外,咸丰帝还有一个喝酒的嗜好,烈酒佐服鹿血。
就在咸丰帝登基的第五个年头,他觉得自己身体常常疲乏,心力不足那种,于是让太医诊治。
太医知道咸丰的这种病,是酒色掏空了身子,根本治不出根,又怕皇帝治罪,就给咸丰进献了一个火上浇油的法子,那就是生喝鹿血,用鹿血来弥补“阳亏”,不过,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鹿血属于大补之物,咸丰帝喝了真的有了效果,于是他就依赖鹿血,常常饮食,可太医们明白,这样干下去,后期只会让他的身体更糟。
而咸丰帝已经沉迷其中,为了能够让生鹿血的味道更好,咸丰还自己发明了鹿血酒,常常饮用。圆明园养鹿数十至百头,为的就是可以每天取鹿血供咸丰饮用。
咸丰帝在逃亡时,曾考虑到要把鹿带走,由于当时情况紧急,行走匆忙,根本没有时间带走那些鹿,就让那些鹿留在了圆明园。
谁知这些小鹿竟大多葬身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就算有没被烧死的也都逃之夭夭了。当咸丰身体快不行,再想取鹿血救命时,根本就找不到鹿了。
“文宗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仓卒不可得,遂崩。”
其实就算 “鹿血不断饮”,对咸丰那已病入膏肓的身体也于事无补了。
过量的饮酒使咸丰皇帝就成为了一个深度的酒瘾患者,后期他连走路都走不稳了,身体亏损非常严重。
“旦旦戕伐,身体久虚,遇坛庙大祀,常常因腿软恐登降失仪。”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 3、咸丰帝所作的第三件致命的事,沉迷看戏听曲
面对内忧外患交织,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此时的咸丰皇帝,却选择了一条与挽救国家危亡截然不同的道路——沉迷于戏曲之中,无法自拔。
咸丰把一个戏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
抑扬顿挫的戏曲让咸丰帝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仿佛置身于一个与现实隔绝的幻境,无论是上午的“花唱”还是下午的“清唱”,都让他陶醉其中
,享受着片刻的欢愉,每天乐不思蜀,将朝廷政务抛于脑后。
咸丰皇帝不仅喜欢看戏,还亲自参与演出,他试图将心力都用在戏曲上来排遣内心的愁闷。有时候,他会装扮成戏中的角色,登台唱上两段,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压力。这种自我放纵的行为,让他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也让他错过了许多挽救国家危亡的良机。
在咸丰皇帝的戏曲痴迷中,有着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研究。他自号“且乐道人”,此号的意思就是:姑且行乐的道人,忘记烦恼。咸丰不仅喜欢看戏,还对戏曲有着深厚的造诣。有时候,艺人给太监授艺,他也会在一旁观看,学习戏曲的精髓。
有一次,他在演出中当众训诫演员称有一字读错。当演员表示旧的戏谱子上就是如此标注时,他答:“旧谱错了!”
就算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戏曲,甚至在病情稍有好转时,还传谕看戏。从初一到十五,他拖着病躯听了十一天的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至死不改声色之好。这种对戏曲的痴迷,不仅加速了他的身体衰败,也让清王朝失去了最后一位有可能力挽狂澜的皇帝。
他的这种痴迷戏曲的行为,不仅让国家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也让后人对其评价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无能的皇帝,有人则认为他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悲之人。可是,无论何种评价,都无法改变他沉迷戏曲、荒废朝政的事实。
4、咸丰帝所作的第四件致命的事:吸食鸦片
其实在咸丰即位不久,就已经吸上鸦片了,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
晚清时期,中国人民被鸦片荼毒已久,无论是贫民还是达官贵人,甚至皇帝,只要沾染了鸦片,就如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个个都会变得不务正业,荒淫无度,醉生梦死,彻底成为废人一个。因而清朝祖制规定不许吸食鸦片,道光皇帝对鸦片曾深恶痛绝。
咸丰竟然摆烂到违背祖制。
他的这种行为让一些大臣都看不下,曾劝阻他,可他仍旧偷偷地吸。还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和“紫霞膏”,这也是造成他身体衰弱,体力不支的很大原因。
“及粤寇(太平军)事急,宵旰焦劳,恒以此自遣。英法联军入京时,咸丰到热河避难,有汲汲顾景之势,更沈溺于是,故慈禧亦沾染焉。所吸鸦片,称福寿膏。”
咸丰帝所做的这四件事,每件都是要他命的事,四件一起做更加速了他的死亡。
咸丰的病已回天无力,他死了两年后,洪秀全也撒手人寰了。而咸丰到死都认为大清要完蛋了,可他怎么也没料到,在他死后,清朝又延续了51年。咸丰的作死节奏之所以这么快,他是不想看到他理想中那个大清终结在自己手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