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到知名散文家红孩的文章《长江有情起歌声——陈景润之子陈由伟与著名编辑家周明的历史性相见》,感慨良多。这篇文章不仅再现了经典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从筹划到采写再到发表、出版的完整过程,更勾勒出一段跨越时代的深情。


《哥德巴赫猜想》插图 赵瑞椿绘

红孩细腻地描绘了编者、作者、主人公及后人之间的深厚关联和动人故事,还详细揭示了《哥德巴赫猜想》诞生的时代背景——科学春天的来临。编辑家周明先生的眼光和谋划,是这篇经典文章得以问世的重要推动力。他敏锐地捕捉到“科学怪人”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又慧眼遴选徐迟先生这位能将科学题材写出诗意的作家,并陪同徐迟采访陈景润。于是,这篇几乎不可能的文学奇迹最终呈现在《人民文学》杂志上,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一座高峰。

时间来到2024年4月25日。90岁高龄的周明先生终于与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相见。红孩记录下了这温暖人心的时刻:“周老师从布袋里拿出一本《人民文学》和一个文件袋。我打开文件袋,发现里面竟是陈景润当年的论文,上面工整地写着:‘周明同志,您好,望多给帮助。陈景润敬礼。1977、11、22。’看到这熟悉的字迹,陈由伟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他不禁与周明老师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感动地哭着说,兄弟,多抱一会儿周老师。其他人见此情景,眼中也噙满了泪水。我说,一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把徐迟、陈景润、周明三个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96年,陈景润、徐迟两位先生先后离世,如今只剩下90岁的周明老师,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感伤呢!”

这一刻,不仅是两代人的历史交会,更是文学、科学与人情的交融。“兄弟,多抱一会儿周老师。”红孩的这句话,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泪点。当年风华正茂的编者与作者早已成为历史,但这篇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依然延续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陈景润的人生因这篇报告文学而改变,他不仅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也因这篇文章得到了更多人关注的目光。他的妻子由昆正是因崇拜科学家的才华而嫁给了他。至于他们的儿子陈由伟,起初并未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伟大,他大学时选择了金融,后来才幡然醒悟,改学数学,如今致力数学普及工作。他从周明老师那里收到了这样一句深情寄语:“传承陈景润科学家精神!”周明还写给由昆女士一句话:“向您学习,爱科学,爱科学家!”

我想,如果是我来写陈景润,也许只会写出一篇干巴巴的资料介绍,拼凑出一篇所谓的报告文学,我写不出画面感、镜头感、节奏感和难得的诗意以及深刻的见识。为什么徐迟能写出《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经典?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情和智慧,另一方面是他对陈景润发自内心的热爱。徐迟当年对周明说:“周明,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这份情感,是文学最深刻的原动力。

“80后”的陈由伟拥抱着“90后”的周明,这是跨越四十多年的拥抱。这不仅是两代人历史传承的象征,也温暖了无数读者的心,包括我。这正是文学的意义——让一个时代的温度传递到另一个时代。

经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哥德巴赫猜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选材过程、编者意图、作家遴选、采写经过、轰动效应、后事演绎等,这些都会给我们写作者以启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谋划操作得当,终致原本枯燥的科技题材空前成功。这应该是宝贵的经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拥抱时代,倾情写好文章,做好人。这不仅是作家的使命,也是每一个记录者应有的信念。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