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原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主席赵宗藻同志于2024年12月27日18时58分在杭州家中去世,享年93岁。


赵宗藻,1931年出生在江苏江阴,青年时期便在艺坛崭露头角,1955年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是新中国版画专业建设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历任版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版画家协会会长等职。


从江阴走出的版画大家——赵宗藻

勤习书画 考上美专

1931年10月,赵宗藻出生在江阴的一个中医家庭。父亲赵应椿不仅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同时也有着书法、昆曲、评弹等诸多方面的艺术爱好。母亲缪静涵则同样来自江阴名门、知书达理,其外祖父在清光绪年间曾执教于南菁书院。赵应椿与缪静涵夫妇一共育有二子,赵宗藻为长子。


从6岁开始,赵宗藻便跟随家人一起逃难回到了周庄祖宅,一直到他初中毕业,考上苏州美专,赵宗藻在这里渡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 当其他同龄的孩子还在追逐嬉戏、玩耍打闹时,小小年纪的赵宗藻却对书法、印刻、图章产生了浓厚兴趣。

赵宗藻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接到了苏州美专的入学通知,但是六斗三升米的高昂学费却把赵家给难住了。但赵宗藻硬是凭借他优异的成绩,获得缴半费的减免待遇,勉强维持了两年学业。而在这两年中,赵宗藻在朱士杰、胡粹中等名师的指导下,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


南大深造 系统训练

1949年,赵宗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这个由徐悲鸿一手创办起来的艺术系,也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专业。深厚的传统,加上傅抱石、陈之佛、黄显之、陆地等一批美术名家的执教,让赵宗藻在这几年中,既得到了系统的绘画基础训练,又得以掌握各种绘画的技能和创作理论。


大学期间,赵宗藻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版画艺术。 1950年,赵宗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版画创作与实践,他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木刻的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作品相继问世,并陆续在报刊发表。

赵宗藻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中西绘画、工艺设计,他几乎把学校里除雕塑以外的所有相关科目都认真学了个遍。慢慢他也成为了深受教授赏识与同学敬佩的美术多能者,并被学校选定为组织与创作骨干,经常参加一些校内外的社会艺术活动。如当时的抗美援朝、太平天国历史画等各种大型绘画创作活动,这种锻炼也加速了赵宗藻的理论知识向实践创作的转化。

忙于教学 举刀向木


1952年,大学毕业的赵宗藻与女友朱慧競一起被分配到了浙江金华师范任教,但美术老师的忙碌与辛苦却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就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赵宗藻选择了举刀向木。锋利的刀刻在木头上的效果,那种独有的力与美的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都跟这时候赵宗藻内心所要表达的时代光明、歌颂新中国美好的强烈愿望完美契合。正是这一决定性的选择,让人们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不仅用他的作品征服了中国版画界的老一辈艺术家,并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同与推崇,从此更是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百废待兴、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身处金华的赵宗藻也同样感受到了这些。在爱人的支持下,繁重的教学间隙,微弱的灯光下,短暂的空余里,以及难得的休息日,婺江边上、明月楼下,一位年轻的版画家开始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时期,赵宗藻创作了一大批描绘人民精神风貌,讴歌时代发展风采的版画作品,其中《选举去》《百歌》《婺江边上》等6幅作品还同时入选了第一届全国版画展,他的人生也就此发生改变。


版画新星 冉冉升起


1954年的9月,在第一届全国版画展的展厅,一位中年男子伫立在其中的一幅版画前长久地凝视着,难掩激动。版画并不大,却吸引着这名男子久久不愿离去。这名男子就是在版画界享有较高声誉、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刚上任不久的版画系主任张漾兮。他面前的这幅版画名为《婺江边上》,作者的名字让他陌生。经多方打听,张漾兮得知,这幅画的作者赵宗藻是金华师范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教师,之后他一连给那位年轻教师发去了三封信函。


这张出现在第一届全国版画展的《婺江边上》,得到了美术界的一致好评,国内报刊竞相刊载,就连前苏联著名的《星火画报》也跟着发表,这让赵宗藻的名字在业内一夜爆红,他也一下成了令人瞩目的版画界新星。


深入生活 取法民间


自1950年开始版画创作以来,赵宗藻始终遵循新兴木刻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传统。一方面他关心人民疾苦,以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己任,推崇艺术的责任与担当;另一方面他重视艺术创作的自身规律,强调深入生活,获取切身感受,反对概念化、图解式创作。

就在这深入生活的一次次移动教学的课堂上,赵宗藻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需求,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和潮流,也让自己的创作更多了一份生活的气息。他的另一代表作《四季春》,最初就是从杭嘉湖的移动课堂产生的。


从民间年画、壁画、插图中寻找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般构图法,取民间漆画黑底的装饰效果,借传统木刻的套色,力求颜色的鲜艳而富有春意。经过顽强的探索,赵宗藻终于创造出了《四季春》独特的艺术语言,一经问世好评如潮。


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赵宗藻作品选集》。这也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国家出资为年轻艺术家出版作品集,当时享有此殊荣的全国仅有两人,赵宗藻便是其中之一。

自出机杼 中国气派

在赵宗藻的画室里,版画、国画、指墨画、书法、印章摆满了整个画室。一把磨穿了的铜勺是赵宗藻在版画印刷时用它来控制油印的深浅浓淡而必备的工具。都说滴水穿石、铁杵磨针,这把铜勺陪伴着赵宗藻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也见证着赵宗藻创作出的每一幅木刻版画。


赵宗藻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后又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担任版画系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此时的他一边继承张漾兮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与教学方针,一边在繁忙的行政事务和教学管理中挤出创作时间。1982年出访日本归来,他作了水印木刻《黄山》组画,这一次的创作再次让人为之侧目,成为了中国版画界的又一力作,并在挪威国际版画双年展中荣获国际大奖,为我国的版画界争得了荣誉。从早年的绵密精到、明晰清新到中年以后逐渐变得疏朗挥洒、概括凝练。对写意性的追求,一直贯穿在赵宗藻的套色木刻风景作品当中。


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条件下,赵宗藻完成了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担当和责任,创造了富有时代特点的艺术价值。他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在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后备教师、以及创作导向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提高,为学院和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勤奋不辍、坚持创新,不走回头路的他对浙江现实主义版画传统的创立,对推动中国版画民族审美趣味的形成,为建立中国现代版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赵宗藻的影响下,他的儿孙们也大都走上了艺术这条道路。进入21世纪的赵宗藻由于体力的原因版画创作逐渐减少,他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国画与书法的创作与研究,但他仍不满足现状,愿倾尽所有直到最后,也要把一切献给他所挚爱的版画。


赵宗藻先生的一生,

是追求版画艺术“中国气派”的一生,

是献身美术教育事业的一生!

赵宗藻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江阴骄子、江阴发布

一路走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