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走近尾声,回顾艺术行业过去一年的动态,艺术圈热闹非凡:有关“大写意”与“乱书”的讨论,可谓近年有关艺术创作公开讨论较为深入的一次;广东新增或重启多个美术展览场馆,让这里进入了展览新阶段;这一年,还诞生了年度最具争议作品4518万元人民币的《喜剧演员》和年度最贵作品8.77亿元的马格利特《光之帝国》,此外,Sora诞生,也让AI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

为此,收藏周刊记者尝试梳理出“年度十大关注”事件。

年度十大关注之1

“大写意困局”之争

很长一段时间,岭南大写意有张治安成了一时论调。2023年末,他驾鹤仙逝,他的离去越发让人感叹岭南大写意“山穷水尽”。

事实上,导致写意画式微的因素是多环节的结构性问题。在写意探索方面的画家群体日益减少是一方面,受众对工笔写实的追慕似乎也起一定作用,而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中工笔多而写意少的导向也不无关系……为此,新快报收藏周刊特别策划有关“大写意困局”的系列报道,吸引了全国众多名家加入讨论。

著名美术史论家陈履生认为:“写意画衰微,更高境界的审美会意日渐消失。”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勇认为:“需要回归中国艺术精神与价值观的本质,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共同努力。”

广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方土则言:“建议美院开设一个实验班,按传统大写意方法教。”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剖析,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文东认为这一做法“可行,美院应勇于探索”。

5月初,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原主席靳尚谊先生参观中央美院毕业展所说的几句话进一步引起“大写意到底怎么了”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美术界行内行外热议“写意画式微”的话题。收藏周刊推出《靳尚谊央美之问,谁来回答》一文抛砖引玉,其后推出《消失的写意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认为:“工笔画也能传达写意精神的,但有人总觉得它完全没有写意,这是一种误解。”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许敦平认为:“相比写意式微,工笔同质化问题更严峻。”

在此后追踪系列报道中,在写意画领域探索已经二十余年的广东画院专职画家表示,如果说现在写意式微,那是在中国画表现过程中集体对写意精神的疏离。

此后,《羊城晚报》推出《呼唤美术创作的写意精神,回答“靳尚谊之问”》《广美毕业展里看“写意精神”》《“靳尚谊之问”成为全国美展的重要议题》,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推出“大写意在岭南”系列采访以及研讨会。

6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理论家及艺术家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与特征”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备受关注的“靳尚谊之问”在会上成为重要议题,与会者纷纷就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与工笔问题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式微的只是传统大写意的形式,而作为核心的写意精神依然在当代延续发展。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陈一峰认为:“大写意绘画传递的是正大气象,表达画家生命内在信息和精神。”广州市美协副主席金仁贵说:“大写意本质是精神追求与诗意表达。”

7月,在广东省南方画院,“意象——甲辰中国画邀请展”开展,同期举办“大写意探讨”研讨会,让这一轮美术界热议的“大写意话题”的传播得到了线上线下的立体式推动。西泠印社理事周国城、广州市美协主席刘思东、广州市美协原副主席区广安、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钟瑞军、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关坚、广州画院专业画家赵健行等相应发言。

其后,著名学者梁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收藏周刊推出《梁江答记者六问:写意在哪?应向“靳尚谊们”发问》。复盘看来,在这一轮热议中,从年初,收藏周刊刊出《张治安留下遗憾,大写意谁来扛旗?》开始,持续大半年的讨论,让大写意的关注从毕业展到全国美展,从民间到学术机构,从艺术家到教育工作者,从写意花鸟到写意人物,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剖析。但这个话题仍然在继续,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讨论,梳理出当代大写意的发展路径。





年度十大关注之2

“乱书”何为

“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王冬龄的“书法”再次引起网络广泛争议,“这是另类艺术,不是书法”“乱书就不是书法”……各种质疑声音不绝于耳。为何他的书法会引起如此之大的讨论?

著名书法篆刻家钟国康认为:“这种‘乱书’不是‘狂草’,也不是‘一笔草’了,已经不属于书法范畴了。”对于类似这样的声音,王冬龄也曾坦言:“尽管有人不理解,但我的艺术信念是坚定不移的。”

草书史上,从张旭的“颠”到怀素的“狂”,再到杨凝式的“风”,最终必然会出现“乱”。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志平看来,“乱”也是从传统脉络上生长出来一种必然形态,只不过王冬龄先生将“乱”发展出了新的范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这样评价王冬龄的作品:“他的书法格局在传承中突破,在守正中创新,敢于摆脱传统法则的束缚。”

陈履生围绕书法与书写的话题在接受收藏周刊深入采访时认为,王冬龄的“乱书”不是书法,只是利用书写创作的当代艺术。

从“乱书”“吼书”“射书”等个别现象延伸到了“书法江湖化”的普遍现象,由于成为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前提是入选相应的展览,展览是否会“江湖化”也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年度十大关注之3

废纸箱能否成为艺术品?

5月,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作品在网上引发热议。《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摞废纸板和会动的纸箱,下面有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还有投影在箱子上向上攀爬的两只手。关于创作理念,作者在作品介绍中写道:“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地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并不能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存留,它只知道,它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然而,对于作者的介绍,网友似乎并不认同,“这不就是一堆废纸箱,怎么也是艺术品”成为了不少人的共同质疑。

面对争议,《超级蜂巢》作者随后通过视频录制公开道歉:“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电机是会动的,每一层纸板我都是自己切,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超过了一两万块钱。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

结果,道歉过程提及的“超过一两万块钱”的成本再次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随后,批评家贾方舟、王林、王端廷、王春辰等美术界专家学者纷纷发声,力挺作者。但虽然如此,有关废纸箱与艺术的关系、差距、距离等话题在网络上依然不绝于耳。

年度十大关注之4

广东美术进入“大馆时代”

4月28日晚,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启用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可以说,时隔二十多年,广东美术馆再次迎来了新的馆区。

二十多年前,广东曾在短时间内涌现了多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展览场馆,包括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广州艺博院、东莞岭南美术馆……这一系列被誉为“广东美术展馆的时代”。

时隔二十余年,广东再次涌现更大型、更全面的美术馆,包括广州艺博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深圳美术馆以及即将落成的珠海古元美术馆等,其中,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地上建筑11层,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不含公共区域,以下同),聚焦当代艺术,探索国际交流合作,与二沙岛馆区共同形成广东美术馆“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而广州艺博院(广州美术馆)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由此,广东美术将再次全面步入“大馆时代”。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说:“广东形成全新的美术馆序列,在规模、质量水平上都体现了时代的标高。”

9月22日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正式启用,一座广州文化地标焕发出崭新活力。9月24日起,广州人民艺术中心面向公众正式开放。

广州人民艺术中心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致力于建设成为广州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与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该场馆前身为广州艺术博物院。

经过数月的升级改造,如今已经焕然一新。中心共有19个艺术场馆,设置有复式综合艺术馆、专题展厅、多功能厅、创作空间、美育空间、典藏与阅读空间等,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需求。

10月24日下午,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启用暨“从头越”系列展览开幕式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拥有33年建成历史的岭南画派纪念馆,经过四年多的升级改造焕然新生。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它在传承过去三十余载老馆的历史与积淀的同时,重新开馆启用,实现新跨越。



年度十大关注之5

最具争议作品:《喜剧演员》

4518万元人民币!意大利艺术家卡特兰作品《喜剧演员》在纽约苏富比成交。买家为来自中国的波场TRON创始人孙宇晨,作品的成交引发了广泛争议和热议。

这件作品首次亮相于2019年的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形式极其简单:一根真实的香蕉用一段银色胶带固定在白色墙面上。这种看似随意的组合,却被定价15万美元,并迅速被收藏家购买,引起了艺术界内外的强烈反响。

《喜剧演员》有3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收藏。而每件“作品”都有对应的收藏证书,购买的收藏家拿回家以后可以根据喜好自行更换香蕉。

实际上,买家买的是艺术家的概念和签名的证书,而并非具体的那一根香蕉,不过无论买什么,这样的成交足以说明虚无主义让艺术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或许背后的谈资与运作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4518万元人民币!意大利艺术家卡特兰作品《喜剧演员》在纽约苏富比成交。

年度十大关注之6

百年无极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持续5个月展期,这一次,应该是回顾赵无极艺术最全面、完整的一次。展览悉数呈现了赵无极重要的油画作品及水墨、水彩、版画、瓷绘和相关文献共计20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以六大板块多角度系统梳理赵无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高世名表示:“他的艺术贯通了东西两大文明传统,创造出现代主义的东方风格,让中华文明的根源性精神在现代艺术土壤中结出硕果。”

年度十大关注之7

黄永玉“百岁”大展

2024年6月25日至7月11日,黄永玉逝世一周年之际,“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黄永玉先生曾在2022年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表示:“我一百岁开画展,开一百张画的画展。”这一次大展可谓完成了黄永玉未了心愿。

著名美术史家陈履生看完展览表示:“黄永玉先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闭幕了,可是人们还在持续谈论,还在回味,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黄永玉先生的画是可看可读,如果仅仅是看画,也有看画的乐趣,如果能读到他的题跋,那可能就趣味无穷。”

年度十大关注之8

Sora诞生

Sora的诞生,引起了全球关注,掀起了新一轮对AI时代来临的期盼与焦虑。AI的发展,同样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速度奇快、成本低廉且质高量大的AI创作,犹如开启了创造力的潘多拉魔盒。

著名美术理论家梁江表示:“Sora的问世,让我在震惊之余感到前所未见的危机感。”

虽然Sora只是发布了样片,具体操作平台还没有开放,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认为,相应的技术已经在其他平台上有所呈现,他也感到这一轮的人工智能风暴即将发生划时代的变革。



年度十大关注之9

最贵拍品:《光之帝国》

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春拍中,亿元成交拍品在近年来首次缺席,本季最高价作品来自富艺斯香港,为尚·米歇·巴斯奇亚的《亚摩利人猎游》,成交价为9873.5万港元。第二高价为苏富比香港推出的奈良美智作品《我愿今夜一睹璀璨光辉》,该作以9595.9万港元成交,也是苏富比香港本季春拍的最高价拍品。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撰文表示,“不同于2023年春秋两季,本次京城春拍中,没有过亿元拍品产生;过千万元的拍品数量也逐季递减,成交拍品的溢价率不如之前高,拍品‘创新高’的数量明显减少,表明买家更为理性和克制,市场依旧弥漫着价位‘恐高’情绪。”

时间来到秋拍,11月19日,比利时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马格利特著名的《光之帝国》系列画作在佳士得秋拍中,加佣金以1.2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77亿元)的价格成交,刷新马格利特作品最高价纪录的同时,同时也成为2024年度最贵艺术品。

值得一提的是,马格利特的另一幅《光之帝国》在2022年的苏富比伦敦春拍中,以5942.2万英镑,约5亿元人民币成交价,3倍打破了马格利特之前的拍卖纪录。



■《光之帝国》系列画作在佳士得秋拍中,加佣金以1.2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77亿元)

年度十大关注之10

艺术品“禁售”与“配货”

6月22日,在北京永乐春拍中,90后艺术家孙一钿的作品《开场》以299万元成交,刷新个人纪录,2023年,孙一钿成交量达718.97万元,位居中国90后艺术家第二位,而《开场》的成交,几乎达到了去年总成交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丁一潇的自媒体显示,这件购于2021年的作品,当时仅花了33万元。三年时间,价格几乎涨近十倍。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这一拍卖行为却牵出了另一个“争端”。原来这件作品是2021年,潇当代美术馆创始人丁一潇从BANK画廊购入,而争端在于,在BANK画廊看来,丁一潇没有按照最初的“协定”而执意出售,记者了解到,BANK画廊提到的协定内容“明确规定了艺术家作品限售期限为五年”。

由此,一个有关艺术品“限售”或者“禁售”的关键词成为了艺术交易的焦点。在不少行内人士看来,所谓的“禁售”条款本身就十分霸道,部分画廊在交易艺术品过程中,甚至增加了被要求“配货”条款,也即要同时选购一件或多件其他藏品。

收藏周刊总第623期 逢周日出版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曾贵真 管瑜 邱治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