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篇关于广东古代交通的文章,有读者留言,古代有惠州直达赣州的官道吗?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站在今天的角度很好理解。在三十多年前,河源还属于惠州市,河源市的龙川县和江西赣州的寻乌县又直接接壤,今天也有高速公路直通。
既然距离如此近,那么在古代,有惠州经过河源直到赣州的官道吗?
很遗憾,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发现有这样一条路。即使一百年前,从河源到赣州都没有大路直通,都必须绕过其他市。
我们先来看一段历史。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当天下午,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召开参谋团会议,研究南下东江地区的路线,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元帅主持会议。当时的南下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大路,经吉安、赣州、韶关、广州、进入惠州地区。另外一条是小路,经临川、会昌、寻乌进入梅州地区。刘伯承提出走小路的话,敌人兵力薄弱,这个建议得到会议一致通过。
由此可见,即使一百年前,赣州和惠州之间,还没有直通的道路,必须经过其他地区迂回到达,主要有东西两条道路。
西路以水路为主。赣江坐船到今天大余县,然后走梅关古道,翻越大庾岭到韶关,顺北江而下,经过广州,再到惠州。
东线以陆路为主,又分为大路和小路。走大路的话,经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再向南进入广东,经过梅州、兴宁等地,最终抵达惠州;小路的话,直接从赣州到梅州,再到惠州。走小路的话不用绕行福建了,要近一点,但翻山越岭要幸苦一点。
明朝时驿站非常完备的朝代,我们来看看明朝的驿路图。
从明朝广东的驿站分布图,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江西南下广东的驿道,是从赣州翻越大庾岭,到达南雄以后,再南下广州。
而惠州往东北的驿道,经过河源、雷乡(今龙川)之后,就直接向东到梅州了,并没有北上江西。
明朝,江西最南的驿站为横浦驿,位于江西大庾(今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之处,驿道从赣州通往韶关。粤东离江西最近的驿站为雷乡驿,位于今龙川县城,驿道从广州通往梅州和潮州。说直接一点,河源龙川和赣州寻乌之间并没有驿道和驿站,也就是说,两地之间没有大路相通。
我们再在看看古人的行程。
苏轼贬官惠州,从赣州到达大庾(今大余县),翻过大庾岭,到了韶关,再顺江而下到广州,最后到达惠州。几年之后,他从海南回归,北上也是走这条路线。
历史上的名人,如宋之问,刘长卿,周敦颐,文天祥,汤显祖,王阳明……这些人南下或者北上,走的都是这条路。
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韩愈贬潮州。如果他从江西赣州经寻乌南下的话,肯定是非常便捷的,但他走的路线是从韶关到广州,再绕行惠州、河源、梅州再下的潮州。绕这么一大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赣州和龙川之间没有直接的大道相通。
古代名人也有走东线的。1277年,文天祥从江西退往广东,走的就是先到福建龙岩,再到梅州的路线。在前一年,他的弟弟文璧护送家小到广东,走的也是这条路。
赣州寻乌和河源龙川接壤,为什么没有名人往来的记载?说明了一件事情,两地之间没有道路直通,至少没有大路直通。
有人会问,秦始皇在广东境内设四县,龙川是最早的县之一,如果赣州和龙川之间没有大路,赵佗是怎么到达龙川的。
历史上确实没有明确记载。我认为,赵佗应该是从番禺(今广州),再从东江溯江而上到的龙川。毕竟,在秦始皇时代,连绵的山区还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否则秦始皇不会花那么大代价修灵渠。
赵佗自立的时候,史记是这样说的: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这三个关口,无一在龙川往江西方向,说明当时龙川和江西是被大山隔绝的。
有人问,如果没有大路,有小路吗?肯定是有的。
毛主席的《江西寻乌调查》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在第二章《寻乌的交通》中,例举了寻乌通向广东的四条陆路,其中有一条:“从寻乌城出发,……往龙川三百一十里。”而且这些路的大小还有特别的说明:“陆路运输工具大多数是活人的肩胛,其次是骡马。县城通梅县大路上骡马很多。”只能肩扛手提运输货物的话,肯定归入小路了。
所以,古代赣州确实没有经河源直达惠州的大路。
为什么会如此?古代的驿道系统,有两个原则,第一,尽量利用水路;第二,尽量避开大山,尤其是连绵不绝的山区,有山的话尽量利用河谷地带。赣州和河源之间,大庾岭、九连山等山脉一座接一座,都是东西走向,横亘在两地之间,无法利用河谷地带。所以,驿道系统自然要绕行了。
古代大路的修建和维护是耗资巨大的工程。设置驿道还有一个必须性的问题,即两地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必需要一条这样的大路。从中原到广州,梅关古道已经很便捷了。在广东省内,又修了连接东部的“潮惠古道”。广东和福建之间又有沿海走廊可走,所以,惠州和赣州之间则没必要花大力气修建和维护这样一条“支线”。
因为山区较多,大队人马或者政府官员要往来两地,基本上都是绕行东边的龙岩、梅州或者西边的韶关。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