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看到题目,就知道今天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了。
没错,他便是挽大明于将倾,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写这篇文章之前,自然要上网查相关的资料,可当我输入于谦二字搜索时,出来的结果却是一位相声演员的各种信息。
这不禁让我心有戚戚,这么一位历史杰出人物,民族英雄,在当时各种功绩就被掩盖,歪曲,如今数百年过去了,他的名字还是被“掩盖”,这真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论语》有一句谚语“不成功,便成仁”,这种舍身取义的价值观被后世不少人奉为圭臬,很多仁人志士确实也拿自己的生命践行这一点,成为了后人的榜样。
而于谦便是历史中为数不多,既成功又能主动成仁之人,这才使得他的历史评价要比舍身取仁之人要高的多。
于谦的故事要从1398年开始说起,这年六月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而在前一个月,于谦出生在了杭州的钱塘太平里。
于谦自幼好学,志向高远,因为听人讲了宋末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他便以文天祥为榜样,立志要做这般人杰。
他七岁时,遇到一个游方和尚,对方一看他的面貌,便大为感叹,此子非凡,日后必定是惊拯救时局的宰相。八九岁时,于谦便能诗善对,显露非同寻常的气势。
要想为民做事,当然要科举当官,因此接下来十几年,于谦便一心准备科举,并且于23岁那年,成功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因为于谦为人为官都正直清廉,明初的几位皇帝无论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比较英明,因此于谦备受皇帝的喜爱,仕途还算稳当,他从监察御史开始做,最终在正统年间当上了兵部左侍郎。
大明立国已有几十年,可天下一直不太平,尤其是北方瓦剌势力一直没有解决,两方时不时发生战争。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精心策划之下挥师南下,意欲重振祖上辉煌。瓦剌来势汹汹,在这岌岌可危之时,刚刚亲政不久的大明天子朱祁镇,竟然听从了亲信太监王振的劝说,也想效仿祖辈,决定御驾亲征。
教员说过,不懂不要紧,我们向懂得人学习,认真的学,切忌不懂装懂。
朱祁镇便是如此,他什么都不懂,认为自己往那一站,敌人就会退避三舍,并且他还要外行指挥内行,将军事大权拱手交给了另一个啥都不懂的太监王振。
兵者,国之大事,可就让朱祁镇和王振两个二五仔指挥着军队,不失败才有鬼。双方交战一场,明军处于不利的情况下,这不知所措的二人,匆忙就撤军。
撤军你快点也行喔,可是他们又不顾军情紧急,不紧不慢的走,最后在怀来县城不远的土木堡不走了。
追上来的瓦剌军队一看这不是好机会吗?于是趁夜对明军发起攻击,可叹精锐的明军在指挥混乱下很快就陷入了绝境,最后几十万大军几乎覆没,一帮大臣也在战役中殉国,朱祁镇自己成了对方的阶下囚。
土木堡的消息传回京师,让整个朝廷和国家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大明王朝瞬间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验。
来不及悲伤,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军队,京城留守之人必须在战和逃做出选择了。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底气,没有信心来面对瓦剌,因此选择南迁。
可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一旦南迁,中原大地将再度陷入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国家将永无宁日。
就在朝廷上下对此争论不休时,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南迁派的主张,力陈坚守北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也让朝廷下定决心,全力主战。
可守,又谈何容易。
当时大明朝廷不仅人心惶惶,可用之兵将也是寥寥无几,一旦挡不住瓦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当务之急必须是要收人心。
危急存亡之时,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生死未卜,于是他建议另立新君。
在家天下时,作为臣子废立皇帝,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是在玩火,可一心为公的于谦此时顾不得许多了,说服孙太后让朱祁钰上位了。
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安排其部署保卫北京的事宜,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千斤重担,便在这时,结结实实的落在于谦的肩上。
于谦果断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的调兵遣将,经过不懈的努力,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他挽救了大明王朝,也拯救了无数中原百姓的生命和家园,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英雄,百姓心中的丰碑。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英雄。
八年后,一些不甘心的臣子们,趁着朱祁钰病重,拥护朱祁镇重新当皇帝,史称“夺门之变”。
这件事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于谦的命运。
当初于谦力主朱祁钰当皇帝,这让朱祁镇怎么甘心,于是当上再次当皇帝的他,下令将于谦给捉了,最后还以谋逆大罪判处死刑。
于谦当时手握军政大权,并且一些臣子私底下的动作他也一清二楚,即便朱祁镇想复辟,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威望,轻易地粉碎敌人的阴谋,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地位,避免自己身死的悲剧。
可是于谦这么一来,国家和百姓又会遭殃了,因为当时朱祁钰没有儿子,自己阻止朱祁镇的行为,最后会让皇位陷入无主的状态,甚至会使得天下大乱,将百姓再次拉入战火之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在自己和天下之间,于谦选择天下,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他选择了自己死。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高尚精神境界,真正做到了既成功,又成仁,因此在历史上的评价才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