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救援,视线不佳,身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全文4109字,阅读约需8分钟

图 王子诚 文 张湘涓 编辑 王远征 张湘涓 校对 张彦君

12月18日,北京密云区最低温达到了零下10摄氏度。每年冬天,密云区溪翁庄消防救援站都要进行冬季水下救援训练。穿上内胆、干式潜水服、浮力背心,背上气瓶,从距离水面一米多高的平台跃入水中,完成水下搜索、水下定向等训练内容。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在训练前部署任务。

水面上,队员将呼吸阀含在口中,再次确认压缩空气供应、救援服舒适度、气密性。做出“OK”确认手势,检查完成。随着2名队员共同做出下潜的手势,这场水下救援训练,正式开始了。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潜水训练。

━━━━━

冬训

为了模拟真实救援情况,这次的训练地点选在了溪翁庄消防救援站附近的开放水域。虽然温度没有往年同期寒冷,但这天刮起了风,体感温度比较低。水面开阔,一阵阵风将水波吹出了海浪的架势。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身着专业的保温服装在水中扮演落水者等待救援。

一到训练现场,溪翁庄消防救援站站长陈磊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选中训练区域、测量气温水温。作为训练的指挥员,陈磊为6名队员划定了训练的分工和任务。

今年冬季,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安排了水下搜索、水下打捞、水下呼吸器寻回等水域救援训练。年初时,气温低,水面结了厚厚一层冰,支队安排了冰下搜救、冰洞穿越等救援训练。

冬季的水下救援训练是一年之中难度最大的训练。冬天在水下,救援队员们更容易出现“打寒颤”的情况,“一旦开始出现不自控的‘打寒颤’,就必须立刻准备上潜。”陈磊的队员韩洪亮说,“这时人容易出现失温的情况”。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正在进行冲锋舟O形救援的训练。

水温4-5摄氏度,与岸上气温相差十几摄氏度。进水和出水时是最冷的,即使穿着保暖内胆,人体的寒意依然很强烈。韩洪亮记得最冷的一次,在执行任务后上岸,止不住地发抖,脸冻麻了,手指头发紫肿胀,弯曲都困难。

不止于此,冬季水下,气体消耗也更快一些。队员们带着轻潜装备下水时,背上背着整体装备40斤重的铝制气瓶,里面装着12L的压缩空气。夏季,这些气体能够支撑队员们40分钟以上的水下作业;而冬季只能支撑25-30分钟左右。队员们必须更冷静迅速地完成搜救任务。

━━━━━

呼吸

水下救援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每做一个动作,体能消耗是岸上的3倍。”陈磊说。同样的动作,耗氧量也比陆地上要大。


▲1月25日,密云区某水域冰面上,消防员正在队友的帮助下佩戴重潜头盔。

水下完成任务的同时,队员们要时刻关注身后气瓶里的气体余量。

12L的压缩空气,既要保证自身呼吸用气、浮力调节背心用气,还要为自己上升减压的过程留够充足的气体。为了以防万一,气瓶上还伸出了一条“备用呼吸阀”,出现意外时能够及时供队友使用。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下水前,消防员正在调整管供设备。

下潜的距离,不能按“深度”来算,只能按“时间”算。潜水员背上气瓶逐渐减小的压力值,就是出水的倒计时。

下潜、水中作业、上升。上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最消耗时间的。每上升几米,潜水员就要进行一次停留减压,让身体逐渐适应这个深度的压力。“比如下潜的深度在30米,潜水员只在水底待了5分钟,上升减压的过程可能就需要20-30分钟。”韩洪亮解释。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完成训练后出水。

再深一些,12L的气瓶就不够用了。潜水员需要穿着“重潜”装备完成水下作业。重潜是通过一根“脐带”将岸上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潜水员。潜水员只携带一个应急气瓶。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岸上会保证多个通路的空气供应。但如果全部失效,潜水员随身携带的应急气瓶,只够他们立即上升至水面。短时间内,身体就要承受多个大气压的变化。“很有可能要断送职业生涯”,陈磊的另一名队员郑海洋说。


▲1月25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正在进行重潜训练,图为入水瞬间。

━━━━━

技能

目前,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已有29名队员通过中国潜水协会资格认定,拥有进行水下救援的资格,5名队员取得了中国潜水协会教练资格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水域救援队伍。

“老带新”传帮带的训练方式、日复一日的努力,让这些救援队员们组成了一支专业的水域救援队伍。

新队员的训练,都是从3米深的游泳池开始的。队员们穿着湿衣,携带自携式潜水的一整套装备,在水下完成既定的动作。一点点熟悉,一点点训练。慢慢地,队员们就开始在开放水域中进行训练。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确认设备安全后以手势确认。

新队员最怕的就是在水中控制不好浮力,突然上浮造成肺气压伤。“下去之前很紧张,”韩洪亮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开放水域训练的场景,“万一呼吸嘴掉了该怎么办?下去前,我把所有的动作、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一名老潜水员会全程陪着新潜水员。下水后,老队员会先观察新潜水员的情绪是否稳定,安抚情绪,再慢慢开始做动作,完成搜索任务。


▲12月18日,密云区,身着专业潜水装备的消防员跃入水中。

在水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浮力调节。在正常情况下,排出干衣内的气体,浮力减小,实现下潜;用脚蹼不同力度地拨水,实现上升并控制上升速度。压力会根据水的深浅而增减,控制好了平衡,人才能顺利下潜上浮或在某一深度保持平衡。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开始下潜准备完成规定动作。

如果调整不当,干衣内充气量过多,潜水员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极快地上升或者倒置,在短时间内承受高压强差,造成肺气压伤,断送职业生涯甚至可能是生命的威胁。

━━━━━

未知

每下降6米,水温就有明显的降低;每下降10米,就多1个大气压压在身上,30米深处,救援队员们就能明显感觉到皮肤和肌肉被潜水服紧紧“抱住”。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入水感受温度。

这不光挑战身体素质的极限,也考验着队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下到30米的深度,太阳光越来越微弱,水从翠绿色变成了黑绿色。可视度也从2、3米远变成了眼前的20、30厘米近。一切都是寂静的,耳边只有自己“呼噜呼噜”的换气声。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在水下进行训练。

在真实的搜救过程中,泥沙、较差的水质,让本就不开阔的视野变得更加狭窄。搜救队员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会是什么。身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尸体)会出现在你面前,”韩洪亮回忆自己第一次完成打捞任务的场景,“我先看到了脚,顺着脚往上摸,把人一翻过来,他的眼睛直勾勾看着我。那一瞬间,全身的汗毛一下就竖起来,心里咯噔一下子。”慢慢平复心情,把人拉上去了。

“第一眼看到的是其他部位也还好。如果直接看到的就是眼睛,很可能未来两三天里脑子都会浮现那个画面。我们打捞时,会刻意避开眼睛,尽量不看。”郑海洋说。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入水瞬间。

站长陈磊回忆此前的一位队友,从事水域救援工作后,他慢慢开始害怕黑夜;下水后,脑子里总会浮现上一次救援的情况。后来,他就逐渐退出水域救援的队伍了。

“在水下基本是看不见的,”陈磊介绍。在这种情况下,搜救更多的是靠手去“摸”。

“摸”也有技巧。12月18日的训练,陈磊为队员们安排了扇形搜索、圆形搜索等水下搜索的训练科目。与陆地不同,水下没有方位参照物,队员们需要首先在水面和水中建立锚点,以锚点为圆心,在半径1.5米的范围内以“扇形”或“圆形”的区域进行搜索,再半米半米向外扩展。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围绕浮标准备进行潜水训练。

━━━━━

救援

搜救队员除了自身携带的装备,身上还系着一根救援绳。这根绳不光是安全绳,也是与船上、岸上的信号员保持联络的信号绳。

搜救队员和信号员通过绳语沟通。“绳语最重要的就是两句。信号员拉一次绳子,就是问‘你好吗?’,水下队员再拉一次,就代表‘我好’。”郑海洋说,“如果水下队员连续急促地拉动绳子,就代表‘我出现问题,要立刻上去’。”


▲1月23日,密云区冰潜训练现场,消防员正在水下训练。

每一次水下救援的训练,每个人的角色都是互换的。一名队员会当指挥员、也会当安全员;会成为潜水员,也会是辅助人员。哪些地方容易出纰漏?可能会有安全隐患?只有把所有的角色都轮换一遍后,队员们才能更加抓住每个岗位的要点。

“必须要当过潜水员,才能做辅助人员来给潜水员穿救援服,带装备。”郑海洋说,“只有当过潜水员,才能真正感受到救援服穿在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知道哪些细节如果没做到位可能会影响下水后的作业。比如救援服拉到喉结上方或下方、耳朵在橡胶头套中怎么摆放最为舒适。”


▲12月18日,密云区,消防员携带专业设备准备下潜。

密云区消防救援支队是全国为数不多成立专业水域救援队伍的支队。溪翁庄消防救援站作为这支队伍里的骨干,水域救援能力强,队员们实战经验丰富。整个中队有26名消防队员,其中有10名水域救援队员。水域救援队员们最大的95年,最小的99年,他们做水域救援,长的有8、9年,短的有几个月。

“在冰水里,人可能不到10分钟就不行了”,陈磊说。需要潜水搜寻的,一般都无法生还,救援队员们要消化这种落差。“中国人讲‘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们不能让他们在外面漂着”,韩洪亮说,“我们会以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


▲12月18日,密云区,完成潜水训练的消防员在换衣服时哈气取暖。

陈磊所在的水域救援队还要参与各种跨区域的救援行动,2021年郑州暴雨,队员们前往新乡卫辉进行搜救。“23·7海河流域性洪水”,21名队员前往门头沟参与救援,将群众救出积水区域、送水保供。

2023年8月4日那天,门头沟,陈磊的队员们每人背着3、4箱方便面排队准备进入积水区域。一位被救出来的中年女士跟每一位救援队员握了手,眼里含着热泪说:“看见你们就像看见亲人一样,真的,真的!”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