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减字木兰花·竞渡

词作者:黄裳

红旗高举,

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

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

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

衔得锦标第一归。

赏析

黄裳(公元1044年—1130年),字勉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壬戌科进士第一。宋徽宗政和年间,出知福州,后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少傅。黄裳精于礼学,又喜道家玄秘之书,自号紫玄翁。

黄裳词作题材广泛,涉及咏物、写景、闲适、节序、咏怀等,词风清淡雅正、骨力坚劲。著有《演山词》,附在《演山集》中。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为《木兰花令》上下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等。

黄裳现存词作中有两首写到水上竞渡的风俗:一首是《喜迁莺·端午泛湖》,专门描写了端午节人们包粽子、采菖蒲、手腕上缠系五彩线,以及龙舟竞渡等风俗;另一首就是《减字木兰花·竞渡》,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景。相传,竞渡是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而开展的水上活动,后来演变为民俗活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举办。这首词有“飞出深深杨柳渚”句,说明描写的是春季竞渡。

上片写竞渡场景。宋人竞渡,常以红旗相招作为开始比赛的信号。万众瞩目之下,人们屏息凝视,只见前方红旗高高举起,猛一挥动,竞渡的龙舟就飞也似的冲出杨柳掩映的洲渚。高举的红旗、茂盛的杨柳,安静中透出一份别样的紧张。一个“飞”字迅即拉开竞渡大幕,接下来便是前呼后应、鼓声雷动的热烈场面了。那助战的鼓声,一声紧似一声,巨大的声波就像匕首一样划破万顷烟波,在江面上来回翻滚。词人从安静写到热闹,从视觉写到听觉:一个“飞”字写出了龙舟的轻快迅捷、有如离弦之箭乍然蹿出的情状;一个“破”字则写出了竞渡已到白热化程度,眼睛已跟不上龙舟,只能听到鼓声的此起彼伏。

下片反其道而行之,从热闹写到安静,从听觉写到了视觉。激烈的比赛让人目不暇接,只听见人群中爆发一阵欢呼声,震天撼地,仿佛一下子惊退了各家龙舟肆无忌惮的鼓声。“惊退”两字用得形象传神,写出了竞渡的人们埋头苦干之际,观众的欢呼声却让他们猛然抬头,惊愕地看向最前方的龙舟,确认了自己的失败后沮丧退却的心理。金碧辉煌的水殿西侧,静静地停泊一条小船,小船上立有标杆,上面悬挂着锦标彩头。得胜的人们把锦标取下,垂在龙舟的口中,闲闲归去。唐代卢肇《竞渡诗》有“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词的“衔”字用卢肇诗意,与龙舟的形状和锦标垂挂的位置切合,且透出一种胜利者的悠然自得。

黄裳此词颇为难得,不只因为他描写了龙舟竞渡的民俗,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史料,更因为他不去交待龙舟竞渡的来龙去脉,也不做感情渲染,只集中笔墨描摹竞渡的全过程。他抓住视与听的细小之处,以动静交替的方式,呈现出竞渡壮观的场面、紧张的气氛、欢快的基调以及参与者的心理,描摹准确,体物精微,独具特色。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邓小鸥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