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春节申遗成功;游戏《黑神话:悟空》在TGA崭露头角;人工智能、AI翻译助力中国网文“一键出海”;《庆余年》《三体》等热门影视剧在海外热播……2024年,中华文化伴随着多元艺术形式走向世界,也带动外国朋友来场China Travel开启自己的“天命之旅”。
而在吹向全球的中国风中,少不了中国戏剧这阵风。
2024年,中国戏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哪些亮眼表现?有哪些出圈经验值得推广?在日前举办的“2024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戏剧与文化传播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们认为, 随着“文化出海”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戏剧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观众的掌声中不断远航。
1
中华文化是
戏剧出海的“最大底气”
百年前,话剧从西方引进,青年人通过演“新”剧启发民智,用话剧的力量推动抗战救亡。如今,话剧日渐民族化、本土化,新一代戏剧人通过创“好”剧传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向世界舞台,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近年来,中国话剧在海外演出的频率越来越高,不仅演出剧目日渐丰富,为海外观众呈现兼具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感的全新表演艺术,海外观众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原来大家认为是重要阻碍的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随着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加深,反而成为吸引国外观众的重要因素。
《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冷血》海报
今年7月,由赵淼导演的《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和由柳光远导演的《冷血》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8月,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创排的话剧《铸剑》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演;10月,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西安话剧院国风肢体剧《朱尔旦》亮相第28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
不论是由外国戏剧经典改编,还是脱胎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这些“走出去”的作品都向全球的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展示了当代中国戏剧创作者立足于文化自信的世界性探索,也提供了运用“中国元素”使世界名剧呈现“中国色彩”的优秀范本,更说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戏剧“走出去”最大的底气。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剧照
国风肢体剧《朱尔旦》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强调对戏剧人才“大文化观”的培养,表示要以大文化观的视野推进文化建设、以大文化观的理念构建中国文化艺术的自主知识体系、以大文化观的高度塑造中国形象、以大文化观的思维创新育人机制、以大文化观的维度提升对外传播效能。“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要具备大文化观的思维,加大力度培养具有广阔文化视野、非凡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中国戏剧不仅走向世界,而且以自身为主体通过举办各大戏剧节搭建起中外戏剧人交流对话、分享经验的舞台;不仅让中国的更多青年创作者通过国际戏剧交流成长蜕变,也让戏剧爱好者观摩学习、收获美好。不同文化在中国的天南地北相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央戏剧学院话剧《铸剑》剧照
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张尧介绍,国家大剧院建院17年来,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办院宗旨,制作推出作品已达112部,“国家大剧院制作”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12月20日晚,国家大剧院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迎来世界首演。这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也是这部俄罗斯文学经典第一部同名原创音乐剧。“中外艺术家的联合创作,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实力和创造力,也为世界经典艺术赋予了中国视角,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满足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
2
“头回客”变“回头客”
中国戏曲硬控海外观众
1919年,25岁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受邀赴日本演出,表演了《天女散花》《御碑亭》《贵妃醉酒》等名剧,在日本掀起一股“京剧热”,曾出现“万人空巷,争看梅郎”现象。
关于这次出访,梅兰芳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这仅仅是我企图传播中国古典艺术的第一炮。”演出持续10天,梅兰芳顶着压力,为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铺开了一条道路。此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戏曲这一有说有唱、有文有武的独特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
浙江婺剧团马德里专场演出现场。图源:金华发布
今年6月28日至29日,在西班牙马德里运河剧院,浙江婺剧团连续两晚举办婺剧专场演出,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起立鼓掌,第一场谢幕掌声持续了近4分钟,第二场甚至超过7分钟,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让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晓平介绍,浙江婺剧团这些年来已经连续出访119次,到达了64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五大洲演出了340多场。浙江婺剧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张当之无愧的“金名片”。
“时代在变,观众在变,需求也在变。在快节奏的当下,只有持续推出优质、新颖的内容,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永葆竞争力。”王晓平表示,他们会根据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和观看偏好,对剧目进行细致打磨。通过与当地专家、高校学者以及使领馆的紧密合作,在前期宣传介绍故事背景,努力降低语言障碍,让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温暖、有力。同时成立技术部门,对演出所需的庞大道具进行改造,设计成可折叠、可拼接的形式,使之能够轻松装入拉杆箱随身携带,从而大幅节省了戏曲出海所需的成本。
浙江婺剧团马德里专场演出现场。图源:金华发布
王晓平说,文化出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不能期待“一蹴而就”,也不能满足于“表面热闹”。在追求演出数量、频次的增加之外,更应该把精力花在拓展文化贸易渠道、加强精准宣传投放、提高受众“触达率”等关乎传播效果的关键环节上,实现内容的有效供给和传播。
“无与伦比的表演,难以置信的多彩!”今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创排、表演的《白蛇传》亮相英国爱丁堡艺穗节,荣获亚洲艺术奖最佳剧作奖,为昆曲艺术的国际传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爱丁堡,我们不仅带去了精彩演出,还拉开了‘重新发现昆曲国际艺术节’的序幕,艺术节囊括了经典剧目演出、‘昆曲与风笛’快闪、全球青年昆曲连线、昆曲欧洲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健全昆曲全球推广机制。”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昆曲在国际舞台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关键在于找准交流传播之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戏曲艺术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杨凤一说。
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表示,守正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基石,创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动力。中国戏曲在海外经历了从以前武戏、折子戏唱绝对主角到如今越来越多文戏、全本戏登台的转变,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观众的欢迎,说明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已经悄然走入了下一个阶段。从“武打”到“剧情”,中国戏曲正不断吸引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和网络游戏、影视剧等网络文艺形式不同,
戏剧的生命力在于舞台,
这让它在出海的过程中充满挑战,
也让它讲述的中国故事足够独特。
剧场中,
台上的一方天地、台下的千百观众
共同构筑起数字传输无法替代的观演关系,
更是为演员和观众带来别样的审美期待,
戏剧的魅力也因此能得到
最大程度的传递。
2025年,
中国戏剧还会带来怎样的出圈出海风云故事
我们共同期待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部分内容参考新华网、人民网、金华发布等
编辑 | 王丽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