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莺喉婉转,莲步轻挪,水袖翻飞,台上一抹倩影娉婷,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流光溢彩……“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弹指一挥间,今年已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相关研讨会、展览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举行,其艺术魂魄仍如星璀璨,长明于中国文化的浩瀚银河,其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砥砺前行。为何梅派戏曲艺术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新一代京剧演员、多位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梅派艺术的时代价值,以及京剧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图片说明2: 近日,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众在参观“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



图片说明1:郭雨昂
戏曲专家:梅兰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北京。他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拜师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梅兰芳不仅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也是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访问日本,1930年赴美演出,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为中国戏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拉开序幕,掀起了中国戏曲及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传播、交流的高潮。他196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梅兰芳这个名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除了在艺术领域取得极高的个人成就外,梅兰芳在创新传承京剧艺术方面同样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1951年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后,梅兰芳对《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帮助演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
不仅如此,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依然令当代人为之动容。王安奎表示:“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表现在方方面面。”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给侵略者演出;他还创作《抗金兵》《生死恨》等以爱国救国为主题的戏剧,体现出其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在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梅兰芳主题当代美术创作作品巡展”上,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李立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梅兰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爱国主义的英模人物,其艺术与精神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着力学习与弘扬的;而我们当下对梅兰芳的艺术与精神进行深度的理论探索,则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少年轻人喜欢追随时兴的流行文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京剧过时”的声音。对此,王安奎坦言:“在新中国成立前,京剧也被视作‘流行文化’。当时人们将昆曲奉为高雅艺术,把京剧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戏称为‘俗’文化。在长期发展中,京剧逐渐经历了雅俗共赏、由俗变雅的过程,很多流行剧目经过锤炼逐渐变成经典剧目,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新流行文化的出现,京剧慢慢不再被当作流行文化。”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在舆论中加以引导,强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如果从只把戏曲当成一种娱乐手段来看,完全可以让它自生自灭,因为人们的娱乐可以有各种方式。但是从文化角度而言,戏曲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任它自生自灭。”王安奎说。
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安奎称:“在保护政策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里,昆曲、京剧对青年人来说是‘爷爷奶奶的艺术’,好像跟他们不沾边,但是经过非遗保护政策的实行、舆论的引导,社会氛围发生改变。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让很多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一些优秀的京剧剧目也在青年观众之间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95后传承人:“云唱戏”让流派“流”起来
“丽质天生难自捐,承欢侍宴酒为年;六宫粉黛三千众,三千宠爱一身专。”对着镜头,一唱三叹,贵妃醉酒之销魂穿透直播屏幕,令观众沉醉于京剧之美——这便是梅兰芳弟子张南云的徒弟郭雨昂的工作日常,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云唱戏”“云讲戏”,全网拥有近200万“云票友”,单场直播在线观众上万……这位“95后”京剧演员正身体力行地传承梅派艺术,弘扬国粹精神。
郭雨昂1997年出生于宁夏银川,毕业于北京戏曲艺术学院。他4岁开始接触京剧,12岁进入科班系统性学戏,2017年正式拜师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南云,近几年因疫情偶然与直播结缘。郭雨昂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直播中,我一来会演唱京剧,二来会剖析戏词的含义,三来会讲解这一出戏的典故,包括它的历史朝代、人物关系,同时也会说一说京剧中的眼神技巧,包括发音的方式、身段的律动等。”
直播唱戏与剧院的最大不同是“距离感”。郭雨昂说:“透过直播镜头,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看到演员生动的表情,包括嘴型、眼神的细微变化。”同时,直播的实时性也让演员能够与观众全程互动,观众可以随时把问题发在弹幕上,以便演员及时解答。郭雨昂说:“平常大家在剧院听一段京剧,可能会因为听不懂、不知道戏词表达的是什么,因此觉得京剧相对比较枯燥。但在直播间,我唱之前会先把这一段戏背后的故事告诉观众,并给观众解释戏词中的典故。如此这般,观众就可以看着戏词,伴随着我讲解的故事,再来欣赏这段京剧表演。”有观众告诉郭雨昂,他们以前听不懂京剧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但经过他的细致解说,他们也逐渐爱上了京剧。
郭雨昂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师父张南云曾说:“‘流派’之所以被称为‘流派’,因为‘流’是一个动词,既然是动词,演员就不能把派别中一切程序化的东西学死了。演员如果学死了,就没有灵动性了。所以演员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点,做出一些改变。”郭雨昂表示:“新媒体是新时代的载体。现在大家普遍都会使用智能手机,闲暇之余刷一刷短视频、看一看直播,这是新时代特有的生活方式。观众也会刷到我这种‘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的直播间,他们会潜移默化地从看直播、听戏腔歌曲,转移到听京剧。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观众由不懂到懂,从了解到喜爱,最终会走进线下剧院。这能让更多人了解京剧魅力,感受传统文化。”
王安奎对于直播京剧的新传播形式也表示支持和赞赏:“我相信梅兰芳先生如果健在的话,他对这些新事物也一定会表示欢迎。在他的年代,电影出现后,有人认为剧场演出会遭遇危机,被电影所取代;但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电影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剧场艺术。而且梅兰芳先生本人非常欢迎电影,他也愿意把自己的戏拍成电影。”梅兰芳曾说:“我平常演戏,再大的剧场也只能有一两千人观看,但拍摄成电影之后,就可以使更多的观众来欣赏我的艺术,我也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演得怎么样,根据反馈来提高自己的表演。”
日本学者:京剧艺术走进日本小学
除了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票友”群体,梅兰芳在日本同样“吸粉”无数。1919年,梅兰芳携《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经典剧目首次踏入东洋之国,惊艳了日本,百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加藤彻长期从事京剧研究,著有《梅兰芳,那个让世界为之倾倒的男人》一书,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时日本人具有与东方艺术共鸣的感受力,而且非常熟悉杨贵妃的故事,因此梅兰芳让他们倍感亲切,领略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日本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称赞梅派京剧演绎出西方没有的女性故事。加藤彻认为,梅兰芳如此与众不同,其艺术超越了舞台,甚至成为人们思考艺术与人性本质的催化剂。
同时,梅兰芳对日本传统戏剧界产生深远影响。加藤彻介绍道,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就是梅兰芳的“票友”。1987年,坂东玉三郎前往北京向梅兰芳的儿子、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学习《贵妃醉酒》的台步和水袖等京剧的表演方法,在多地表演过杨贵妃和杜丽娘等。日本剧院多次举办京剧与日本剧种能乐的融合演出。此外,日本漫画家也非常重视京剧。例如,日本漫画《龙》和《武神戏曲》均是以京剧《霸王别姬》为背景创作的。
据统计,目前日本约有20位专业级京剧演员,其中部分人专注于梅派艺术。加藤彻估计,日本大概有两三千人学过京剧。近年来,日本观众对京剧的兴趣有增无减,尤其是年轻一代,日本人接触京剧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例如,东京新潮剧院从2015年开始,由日本政府文化厅资助,实施“文化和艺术促进儿童发展”项目,专业戏曲演员和“票友”演员在日本全国各地的小学巡回演出,让日本儿童体验京剧文化。
2019年7月,梅葆玖入室弟子刘维、刘祯、梅玮和音乐家杨青、喻晓庆在日本明治大学表演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改编的音乐节目。2023年11月,梅派演员、日本樱美林大学教授袁英明和马征宏在大学表演艺术课程里指导学生们演《大登殿》《白蛇传》……
梅派京剧在日本从未停下脚步,2024年10月,梅派京剧代表作之一《宇宙锋》在日本首次公演,吸引了大批日本观众。对于梅派京剧在日本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加藤彻认为:“中国现在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京剧演员,很多很好的京剧作品尚未被介绍到国外,所以京剧在海外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