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击外敌反抗压迫,到新中国成立的这段艰辛岁月里,有不少英雄好汉挥洒血泪,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家国筑起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
他们是国之功勋,是应当被世代铭记的伟大人物。
杨宗胜,作为一位几乎参与了整个革命历程的开国将领,曾为党和人民立下无数战功,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按照他的功绩,按理说至少应该是个中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最后竟被评定为大校。
这究竟是待遇不公还是另有隐情?
1955年,我国正式成立军官军衔评定体系,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士们,根据战功作风等各方面标准,被授予不同的军衔。
这些将士里面,许多人是实至名归,也有许多人对此次授衔感到委屈,觉得自己军衔低了。
杨宗胜便是其中之一。
1952年时,党中央相关部门开始着手为将士授衔做准备,那时的杨宗胜已经属于正军级职务,最不济也应该被授予一个中将军衔。
可到了1955年授衔仪式上,宣布杨宗胜的军衔之时,全场一片哗然,杨宗胜的一些老部下们纷纷为他打抱不平——许多和杨宗胜同级,或者不如他的成了将军,而杨宗胜却只是一个大校。
就连曾一手带出杨宗胜的老首长王震也对此感到非常意外,他遗憾的安抚杨宗胜,让他不要难过。
事已至此,难过自然难免,但也无济于事。至于杨宗胜为何会落下如此遗憾,还得从他的过往中去寻找答案。
杨宗胜这个人为人忠厚,工作认真,从未犯过什么大错,这一辈子过得可谓是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
像许多草根将军一样,他的起点很低,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贫苦乡村里的一个苦命娃。
1906年,杨宗胜在湖南汨罗市黄柏乡的一个贫寒家庭里出生,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农民。
在那个混乱年代里,普通老百姓连吃口饱饭都是奢望,杨宗胜从小吃尽了苦,长得面黄肌瘦。
为了让儿子摆脱种地的命运,杨宗胜的爹娘硬是砸锅卖铁,从牙缝里挤出了一笔钱将他送去私塾认字。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杨宗胜只在私塾里安心读了半年的书,便不得不辍学回家赚钱贴补家用了。
那段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为杨宗胜带去了不一样的光亮。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来过,所以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学会了很多东西,甚至要比上了许多年学的人学的还要多。
回家之后,他放过牛,打过零工,做过苦力,无论什么脏活累活,只要能赚钱,他统统都去干。尽管日子过得辛苦,他也没有放弃读书,仍抓紧一切时机学习新知识。
这让他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想,更让他虽然身处底层,目光却能看的更高更远,观察到国家大势。
他知道中国诞生了共产党,革命的火种正在热烈燃烧,他知道像自己这样终日劳作却仍活得艰辛的人,应勇敢站起来反抗压迫,而只有共产党才能为民请命让人民大众都过上好日子。
杨宗胜的心被点燃,他发誓今生一定要加入革命队伍,为那个人人渴望的美好未来而奉献终生。
1930年,彭德怀率军攻打长沙,途经杨宗胜的家乡。杨宗胜得知此消息后心花怒放,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提出为红军做向导,帮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他也因此如愿加入了红军加入了党,正式开启革命生涯。
由于他能认字,会算账,所以没有在前线打过多少仗,而是被安置在后方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
一支军队中,每个部分都很重要,既需要将士在前线冲锋陷阵,也需要后勤在后方保障物资供给,免除前线的后顾之忧。
作为后勤,杨宗胜无疑做的很出色, 他曾带伤拼死完成任务,也曾为了革命事业痛失爱子。
他的革命足迹横跨红军长征,至抗日战争再至解放战争,还在解放战争中成功策反国民党湘东司令左钦彝,率领五千余人发动起义。
可以说,他不仅做好了本职工作,还表现得相当出色,有足够的可圈可点之处。
单凭这一点,将军军衔于他而言当之无愧。
只是在评定军衔之时,杨宗胜不幸遭遇了一个小插曲,令他的德行受辱,直接无缘将军。
虽然他平日里行得端坐得正,但还是遭到群众举报,称他在建国后曾包庇过一名乡绅地主,怀疑他私下里收受贿赂,违背了党的初心。
这个地主属于开明绅士,在特殊岁月里是党的团结对象。杨宗昌承认,他私下里和这个地主确实关系不错,在地主落难时也的确提供过帮助,那是因为这地主也曾帮助过他和他所率领的军队,可以说是也曾为党的革命事业做过贡献。
至于利益交换,那完全是无中生有的罪名,他杨宗胜敢用身家性命担保绝无此事。
后来经过党组织派人调查,的确没有实际证据表明杨宗胜和那地主有利益交换,但也没有证据能表明他们没有利益交换。这件事因此就成了一件悬案,直接影响了杨宗胜的军衔评定。
另外,一位将士的军衔评定是个很复杂的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倘若功绩实在卓著,犯点错误或者资历不足也能被授予较高的军衔。
杨宗胜在抗战时期作为后勤人员,虽然也非常辛苦,但立大功难,远不及那些在前线拼杀的将士容易被人记住。
比如说皮定均,按照资历他应当是个少将,但因为他在中原突围的时候打的毛主席连连拍手叫好,所以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而贺晋年本应被评定为一个中将军衔,最终却因为遭遇和杨宗胜类似的情况而影响评定,只当了少将。
所以授衔结果出来后,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这些曾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初心不是获得荣誉,而是贡献自己建设国家,一个名号不能影响他们的爱国心。
最终杨宗胜接受了这个现实,他虽心有遗憾,始终没有穿过大校军服,但余生依然勤恳的为国鞠躬尽瘁,对新疆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