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六年(1867年)春,兵分两路的东捻军在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首王范汝增的带领下,准备经过寿光过境进入胶莱一带继续与清军作战。由于装备精良的淮军在李鸿章的统一指挥下,无机可乘的赖文光只好西返,在试图渡过黄河时,又因河水暴涨的原因,只能又回师东进。

当赖文光等人率领东捻军想从寿光南部强渡丹河入潍县时,遭到了早已埋伏的大批淮军的迎头痛击。

捻军本以骑兵为主,在以往的战斗中,由于捻军机动性强且行动迅速,因此上曾经完败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和曾国藩的湘军。

自李鸿章奉命接手镇压捻军以后,由于李鸿章采用了不同于曾国藩的打法,而且他率领的淮军已经完全近代化,全军上下一率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枪炮,这样一来就严重制约了捻军的机动性。也就是从这时起,捻军在与淮军的作战中几乎是十战九败。尽管赖文光与张宗禹采用了分兵作战的打法,但由于这样反而更加给了淮军围歼捻军的机会。

面对汹汹而来的淮军,无路可退的赖文光只好背水为阵,号令部下在此与淮军决一死战。

时东捻军已成强弩之末,再加上长期流动作战缺乏后勤保障,忍饥挨饿又连续疲劳作战的他们尽管勇猛,虽然杀死淮军数千人,但自己在淮军猛烈的枪炮声中损失更大。

眼见自己就要在淮军强大的攻势下全军覆没,赖文光只好率领数千人突围而去。



赖文光是走了,但自愿留下来掩护赖文光突围的首王范汝增却被淮军刘铭传部完全围住。

范汝增是太平天国童子军出身,太平军后期猛将之一。这位因为占领宁波后又在慈溪一战中击毙常胜军华尔的太平军勇士,在天京失陷后历经艰难寻找到赖文光以后,率部联合赖文光继续举着太平天国的大旗与清王朝作战。

然而,此次范汝增这位自童年起就参加太平天国童子军的铁血战士,却再也没有机会重现他以前的光辉了,因为他这次遇见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淮军,而且他的对手又是大名鼎鼎的淮军悍将刘铭传。

这年11月,且战且走的捻军在范汝增的带领下,被逼无奈的退至寿光中部阳河与弥河之间的官庄沟、野虎沟、北冯沟几个小村庄的地面上。

时淮军重兵由南向北推进,东西两面拦截范汝增所部,而范汝增所处的方位又北临大海,南有清诸路军队围堵,这时的范汝增确实陷入了绝境。



11月23日,且战且走的范汝增率残部数百人撤至寿光县城以北的北冯沟村暂憇,准备在此筹集粮草,以便与淮军作最后一搏。

战前,范汝增慷慨激昂的向部下说:“弟兄们,我们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为了天国最后的尊严,请大家与我与清妖在此决一死战!如有不愿者,请自此离去。”

还没等范汝增声音落下,这几百人就异口同声的回应,“战亦死,不战亦死,不如战死还留个好名声!”

言罢,这残存的几百名捻军挥舞刀枪用尽最后余力向淮军杀去。

是战自24日黄昏开始,双方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激战了数小时,两边人马皆伤亡惨重。

由于捻军人少清军势众,且淮军手中皆是西方先进武器,最终捻军在淮军强大的火力下逐渐不支。

正在指挥作战的刘铭传见捻军虽败不乱,又见大旗下指挥捻军顽抗到底的范汝增,他当即决定亲率死士直扑范汝增。

范汝增见状怒从心起,本着擒贼先擒王的意思,他见刘铭传率人来攻,毫无畏惧的范汝增立即迎战上去。

刘铭传看到范汝增反攻心中大喜,他当即指挥手下严阵以待。就在范汝增攻至刘铭传阵前二十米处时,随着刘铭传一声令下,淮军枪炮齐发,转瞬间范汝增便中枪倒下。

刘铭传正是利用这个好时机,几个健步就赶至范汝增身边,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只见刘铭传手起刀落便斩下了范汝增的首级。

杀了范汝增以后,刘铭传高举着范汝增的头颅向残余的捻军大喊:“范汝增首级在此,不想死者立即投降!”

余下捻军见状皆股栗,最终全部放下了武器向刘铭传投降。

战后,李鸿章是这样向朝廷奏报的:“此役,俘斩几三万人,捻之精锐、马匹、辎重,一战而尽,盖至军兴以来帘有之奇捷也。”

“从此之后,天下大事定矣!此乃皇上之福,朝廷之福,黎民百姓之福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