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1864年)初,由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派出的远征军正在汉中休整,准备进军西安继续扩大战果。就在这时,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太平军远征军接到了忠王李秀成的命令,只因天京被湘军围攻甚急,天王洪秀全传旨叫陈得才、赖文光等人率部回援天京。

时由陈得才、赖文光所率的西北远征军拥有兵力20万人,倘若这支部队回师天京救援,再加上李秀成的人马,两支军队合师一处,天京之围大有可能一举解之。

清廷闻讯,慈禧太后急令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八旗精锐骑兵前往拦截,尽管僧格林沁所部拼尽全力,但也没能阻止住归心似箭去救援天京的太平军。

当陈得才、赖文光率部抵达湖北东部准备进军天京时,天京已被湘军尽全力攻破。

正当大家议论何去何从未决之际,江西又传来了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的不好消息,由于群龙无首,大家失去未来的希望,于是太平军在大将马融和等人的力主下,纷纷向清军请降。面此危机,扶王陈得才为免被俘受凌辱而服毒自杀,就这样,20万太平军倾刻瓦解,逃得逃,降得降,只有意志坚定的赖文光率本部人马透围而去。



赖文光自英山、霍山突围出来以后,立即寻找到接受太平天国封号的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等人。经过商谈,张宗禹等人决定接受赖文光的领导,继续举着太平天国的大旗与清廷对抗到底。

重新整编以后,赖文光承制拜张宗禹为梁王、任化邦为鲁王、牛宏升为荆王。通过他们的集思广益,最终赖文光决定把新组建的捻军的首要战略目标锁定在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身上。

同治四年(1865年)初,寻到有利战机的赖文光在任化邦的积极配合下,在河南唐陂巧设埋伏,一举完败了僧格林沁部,杀得他只率数十骑狼狈逃往邓州,赖文光则趁机占领了南阳。

不甘心失败的僧格林沁整合人马卷土重来,双方又在鲁山一带展开了血战。这次由僧格林沁亲率骑兵向捻军猛攻,但赖文光就是利用他急于求胜的心理,佯装大败,再次把僧格林沁率领的八旗骑引入预伏的埋伏圈中,又一次杀得僧格林沁大败亏输。

是战,捻军共斩杀了副都统舒伦保以下十几名清军将领,蒙古骑兵数千骑。

恼羞成怒的僧格林沁岂能就此罢休,就在鲁山一战后不久,再次集结人马昼夜不停进攻捻军的僧格林沁,又在山东高楼寨一战中再一次中伏。这一次僧格林沁再没那么幸运了,他不但损失了全部人马,自己的脑袋亦被捻军小将张皮绠一刀斩下。



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为之辍朝震悼。为了给僧格林沁报仇,慈禧太后命令曾国藩率湘军围剿捻军。

曾国藩任后,施行了河防之新战策,具体部署就是沿黄河、淮河、运河一线构筑严密的防线。这一措施的实施严重地限制了捻军的机动作战。

为了打破困局,赖文光于同治五年(1866年)初与张宗禹等人在河南中牟分兵,决定由张宗禹率部去经营关中地区,而他与任化邦则率人南下湖北,然后兵分两路进军四川。

由于赖文光行动迅速,捻军便抢在曾国藩完成河防工事之前,在开封突破了湘军的防线,胜利的挺进到湖北一带。

借此机会,本来就想大量裁撤湘军的慈禧太后,在曾国藩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来个临阵换将。就这样,李鸿章奉命率淮军前去镇压捻军。

李鸿章到任后沿用了老师曾国藩的河防之策,当赖文光、任化邦率捻军向四川进军前,李鸿章当即命淮军猛将刘铭传、郭松龄、张树珊等人率精锐淮军分路前往追击拦截,准备在湖北钟祥一带围歼赖文光、任化邦的捻军。

彼时淮军尚未全部抵达战场,没有撤走的湘军为了抢功,便主动向捻军发起了进攻。但为赖文光、任化邦所乘,他们趁着夜色奇袭了湘军。一战下来,全歼了两千余名湘军,同时斩杀了总兵张凤鸣、副将钟光斗、杨爵发等人。



就在赖文光准备进一步扩大战果时,郭松龄率淮军赶到了战场,由于他的部队清一色的西式武器,双方一交战,郭松龄便命部下枪炮齐发。

尽管淮军火力猛烈,但悍不畏死的任化邦还是冒着枪林弹雨向淮军猛攻,虽然捻军损失惨重,可也给了淮军重大的创伤。一战下来,不但斩杀了总兵曹仁美、谢连升,就连郭松龄的弟弟郭芳珍亦战死当场。主帅郭松岭也伤受重伤,由于他事先脱去了朝服,捻军士兵搜身见无油水可捞便放过了他。

在随后的多次作战中,捻军在赖文光、任化邦正确下,捻军在武器远逊对方的不利情况下,先后给淮军刘铭传部、郭松龄部、张树珊部以重创,同时促使了太平军的死敌鲍超的“霆军”的解散,并全歼了湘军彭毓橘部,前后斩杀湘军、淮军将领十数人。

与此同时,赖文光、任化邦所部亦损失严重,从此也失去了进军四川的能力,只好折身转往河南、山东一带继续流动作战,从而为捻军彻底覆灭留下了伏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