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到吴国也坐稳了霸主位置。至此,春秋五霸齐晋秦楚吴都已经亮相。我们稍事休息,暂时放下国家大事,聊几句民间人事。
说到春秋时代,不能不提到孔子,就是孔先生,这个先生名叫丘,孔丘孔先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先生的祖上是宋国贵族,等到孔丘的父亲到鲁国定居的时候已经落魄成了平民。
根据现代考证,孔先生原来并不姓孔而是姓子,因为祖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的姓子,后来孔先生的六世祖子嘉,字孔父。等到孔先生父辈逃难的时候就把孔当作姓了。
鲁国是个弹丸小国,在周王朝分封那会儿,鲁国收藏的图书和文献那是最多的。而且呀,鲁国也没在春秋时期的战乱中遭受到啥大的破坏,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庆典礼仪的流程都保存得特别完整。像祭祀啦、葬礼啦、婚礼啦、男子成年的冠礼、女子成年的笄【jī】礼,这一堆麻烦又复杂的老规矩,除了鲁国人当中的专业人士,其他人都不清楚。这样的专业人士就被叫作“儒家”。这些儒家会出现在各种需要礼仪的场合,不管是有人去世、有人结婚,还是外交访问,他们都充当着司仪的角色。
公元前551年,孔丘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靠妈妈辛辛苦苦抚养长大。小孔从小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个时候纸张还没发明,字通常写在窄窄的竹板上,然后用皮绳(韦)串起来,平时卷成一卷,看的时候再摊开,称为“韦编”。
今天的闽南话里,把书念成“册”,看书叫“看册”。
甲骨文中的“册”字
小孔读书太勤奋了,经常地翻书,以至于串竹板的绳磨断了三次,叫做韦编三绝(古代喜欢用3,6,9等数字表示次数很多,不一定就真的是正好三次)。所以“韦编三绝”就成为发奋苦读的代称。(在差不多同时期西方,使用的是一种叫“纸莎草”的植物茎秆制成的纸草,如果遇到需长篇书写的材料,就用浆糊将单张纸草首尾连接,制成长卷书写。纸张发明之后,这两种装订方式都以各自的方式得到了保留。大概类似线装,粘背。)
小孔一开始做过仓库管理员,弄熟了一些祭祀方面的套路。后来离开鲁国,去穷游天下,顺便增长见识。
先是到了齐国,齐国国君不欢迎他,他又来到宋国和卫国,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更狠,还命人将他驱逐出境。小孔又到了陈国和蔡国,这次的处境更惨,一度被当地人限制了人身自由。
后来跑到周王朝首都,跟老子学了几天。又回到鲁国之后,开始举办培训学校,到处发小广告收弟子。慢慢地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气,顺利晋级为老孔。
公元前502年,鲁国有三大家族,实际上掌握了政权。老孔因为小有名声得到了赏识,担任了县长。让老孔大出风头的是这样一件事。
公元前500年,鲁国鲁定公和齐国齐景公在山东会面,孔丘以礼仪专家的身份列席,被任命为司仪,主持这个大场面。
在最后的联欢会阶段,齐国兴致勃勃的跳了一场土风舞助兴,可是孔先生根据儒书的规定,认为这是野蛮人的表演舞,不适合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应该跳一场宫廷舞。齐国马上就跳了一场喜剧宫廷舞,因为逗得人嘻嘻哈哈的,孔先生又说你太不严肃了,这种庄严的场合闹这一出,冒犯了国君,是大罪。让鲁国的卫士把那些无辜的齐国男女演员的手脚都砍了,事后孔先生的徒子徒孙们还自豪地宣称,孔先生的这一手震慑了齐国,壮大了我鲁国的国威。
没办法,孔门传统就是这么地讲究礼仪。今天那些高喊着“头可断,头发不能乱”的少年们,你们知道谁是先驱吗?孔先生的学生子路。
公元前480年,在一次战斗中子路的帽子系带断了,帽子摇摇欲坠。子路说,一个君子,必须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就算去死,也不能披头散发。于是放下武器腾出双手,慢慢悠悠地绑帽子,任由敌人砍杀。
公元前498年,孔先生因为自说自话得罪了三大家族的掌权大佬们,只好匆匆地再一次漫游去了,这次游了十四年,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在宋国的时候,被人暗算过,在郑国的时候,被人骂丧家狗,在蔡国的时候,被老农民骂不懂劳动只会制造米田共,分不清稻苗和韭菜。(“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陈国、蔡国差点饿死。孔子一心做官,说:“如果有人愿意重用我,我一年之内就能做出成绩。”
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的孔老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先生彻底的死了做官的心,一心一意的开始收徒弟教学生,讲他的儒家思想。
有天老孔路上遇见程先生,两人停(马)车交谈,车上方挡雨的盖子靠得很近,一谈就是一整天。后来“倾盖论交”就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有些人互相认识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还是像陌生人一样,有些人路上遇上只要停车聊上几句打个招呼,却能像老朋友一样心心相通。
公元前479年孔先生去世,留下了许多名言,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整理出一本《论语》,记录孔子一生的思想与言行。
现代有一段时间,这个孔先生的名声臭大街,我们轻蔑地叫他“孔老二”,还要打倒他再踏上一脚,但是今天这老孔时来运转,我们把他当作教师的祖师爷,满世界开孔子学校,尊孔先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插播完了孔老先生的事情,我们继续聊春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