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辽沈战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在国共战斗中具有重要性意义的战略决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的序幕拉开,此战是奠定战争走向和鼓舞我军士气的关键一战,而就在如此重要的战斗中,我军六纵部队竟然“失踪”了,林彪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

而作为东北军区第一参谋长的刘亚楼,更是直言要枪毙六纵的带队指挥员——黄永胜

那么黄永胜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带领六纵身处何方呢?

刘亚楼提出要枪毙他,最终结果如何呢?



战斗“鬼才”黄永胜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来形容黄永胜也是十分贴切的。

1910年出生的黄永胜,家庭十分地贫穷,他从小便上山捡柴、下田插秧,空余时间还要去当“放牛娃”,这种情况在当年是很常见的。

而偏偏就是出身贫穷的黄永胜,却在年纪尚小时便坚定了心中的理想——参加革命,为人民百姓谋福利。



黄永胜在年仅17岁时,便参加了革命斗争之中,他当时加入的是国军第二方面军,被分配到了总指挥部的警卫团,而就是从此刻开始,他的人生便到了转折点,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在黄永胜加入国军的同年,9月时节,正值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起义的队伍之中。

而正是在这次起义的斗争中,他成为了毛主席的直属部下,这也证明了黄永胜的过人之处。



黄永胜不仅头脑灵活,在战斗中经常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制定对策,而且还是一位英勇作战的猛将。

所以,在距秋收起义过去仅仅三个月之后,年仅17岁的黄永胜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毛主席亲自为其改名

由于成为了毛主席的直属部下,所以黄永胜与毛主席接触的机会也是很多的,而又因为他作战勇猛,才智过人,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黄永胜一名就是由毛主席亲自给改的名字。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毛主席认为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不能句句不离开“钱”,所以想为他改个名字,那么为什么永胜呢?

毛主席当初是希望他能够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并在这条道路上能够永远获得胜利,于是便为此取了“永胜”二字,可见主席对他是寄予了殷切的厚望。



对党的拥护,至死不渝

黄永胜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但晚年却过得十分悲凉。

1955年,黄永胜授予了上将军衔,这也是对戎马一生的他给予的最高的肯定,在后面的战争时期他一直担任着军事主官的要职,后来又身兼重职,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可以说此时的黄永胜,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在1971年9月,黄永胜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他突然间失去了拥有的一切,不再是昔日的权高位重的总指挥长了,而是成为了连普通人都不如的——犯人



“什么时候不是反革命了,再来相见!”

晚年的黄永胜在监狱中,如此对他的孩子说道,一生坚定革命信仰的他,对于被说成反革命,是一件永远不能接受的事情。

为此,他甚至不让他的孩子们前来监狱探望,可见革命的信仰对于他是有多么地重要,在他心中,信仰甚至比家庭看得还要重要。

黄永胜虽然被判为反革命,但是他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甚至到他临去世之际,心中还不忘了党和人民,口中一直在念叨着:“我没有反党。”



战役序幕的拉开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70余万野战军在林彪和罗荣桓的指挥下分批展开战略进攻。

一部分部队留在了东北长春,围困长春内部的敌人,而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则是以迅雷之势进军南下到北宁线开展作战。

在二人的正确领导指挥下,部队势如破竹,一路攻破了义县和昌黎等地,剑指锦州。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也发动了济南战役,在粟裕大将的指挥下,部队经过八个昼夜的激烈战斗,一举拿下济南,并歼灭了国民党军10余万人。



此战不仅振奋人心,而且象征着我军部队在大城市中攻克了敌人的防线,不断扩大了我军的优势。

济南战役的获胜,使华东、华北两大野战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建立了我军的统一战线——为中原解放军的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援和强力保障。

而此时,锦州战役也到了关键性的时刻,由于锦州内部驻守了国民党军10多万人的兵力,对东北野战军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上文提到,虽然林彪带领了野战军的主力,但是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也是不好攻克的,况且,蒋介石经常派人予以锦州内的国民党军援助,这不得不让林彪深感头疼。



重大胜利之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的获胜,直接扩大了我军作战的优势,为锦州的解放直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同年10月10日之际,国民党军的两大兵团之一“东进兵团”对塔山发动猛烈攻击。

仅在11日的一天以内,便对我军发动了数次猛烈的进攻,国民党军装备精良,甚至还嚣张地声称是“海陆空”三军作战。

敌人的攻击有多猛烈,通过这样叙述大家都能清楚,几十分钟的时间,敌军的数千发炮弹同时从空划过,我军的阵地和地堡直接被掀掉,很多战士甚至还没来得及进攻,便被震晕。



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军的火力之强,几十分钟的时间便发射了数千发的炮弹,在军事装备方面,我军始终不占优势。

但是我们的战士们并没有畏惧,在白天与敌人持续进行激烈的战斗,寸土不让,无论敌人火力有多猛,我们的战士也不会后退半步。

而到了夜晚,便开始紧张地抢修工事,为第二天的战斗做准备。



塔山阻击战的战略意义在于,为了阻止敌人增援处于锦州内的国民党军,为我军攻克锦州争取更多的时间,蒋介石也是深知锦州的重要性,于是便不断派部队对锦州进行增援。

面对敌人的不断增援,我军坚决不退让半步,甚至凭借高超的指挥能力,将精锐的有着“华北赵子龙”之称的国民党独立95师消耗殆尽,差点令其全军覆没。

“争取在一星期内攻克锦州。”这是毛主席在10月10日对东北野战军下达的作战命令。

而就在10月15日,经过3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过后,我军成功地攻克了锦州,歼灭了敌人9万余人,并生生俘获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歼灭国民党“西进兵团”

面对着锦州的失守,蒋介石并未死心,对其还抱有一丝希望,他命令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夺回锦州要地,廖耀湘深知我军之势已经难以阻挡。

但是面对上司的命令,他也只能亲自带兵作战。

我军在取得战略优势之后,并没有忘乎所以,在得知了国民党军的意图之后,当机立断,作出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由所处的锦州地区进军北上,向辽西方向挺进,对敌人形成包围之势。



“这场战役不仅规模相当之巨大,而且对敌人的包围之势也是非常之广阔,我军对敌人直接展开了长达120平方公里的围歼战。

经过40多小时激烈的战斗,我军终于成功歼灭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吗,不仅如此,廖耀湘也被我军俘获,成为阶下囚。”

至此,我军在这场战役之中的胜局已经基本确定,但当时人们不知道的是——在辽沈战役中,黄永胜带领的六纵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当时的六纵已经深入敌军内部,与我军部队失去了联系。

面对“失踪”的六纵,林彪不禁大怒,而作为东北军区第一参谋长的刘亚楼,更是声称要枪毙黄永胜,那么黄永胜当时所带领的六纵究竟在做什么呢?



六纵在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对廖耀湘的“西进兵团”进行阻击之时,黄永胜受命带领六纵进行阻击作战,在六纵的防御工事刚刚构筑完毕之时。

他得到命令,要带领部队对大虎山以东地区的敌人展开进攻,当时的通讯并没有如今这般方便,他来不及回复上级的命令,便亲自带队向敌人包抄过去。

前文已经介绍过,黄永胜是一位猛将,到达作战地点后,他二话没说,抢过警卫员的冲锋枪亲自带领部队冲了上去。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敌军,并顺利俘获敌军的一名少将参谋。

通过审问敌人得知:廖耀湘的主力部队已经聚集到了黑山东北侧的胡家窝棚处,正准备向沈阳方向撤退。

但是此时兄弟部队,八纵已经在大虎山驻扎,如果黄永胜按照之前的命令执行的话,很容易致使廖耀湘逃脱包围圈。

只经过片刻的思考,他便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面对突然转变的战况,黄永胜随机应变

黄永胜决定不执行上级的命令——与八纵一起去合围敌人,而是准备守株待兔,在历家窝棚、姚家窝棚和姜家屯一带建立防线,围堵廖耀湘的退路。

事实证明黄永胜的决策是正确的,由于八纵的围追堵截,廖耀湘只能从新民方向向沈阳撤退,而这条路早已被黄永胜带人建立了坚固的防线。

虽然他的猜测是正确的,但是敌人的火力也是凶悍无比的,在数十次与敌人进行阵地争夺战之后。

终于是拖住了敌军撤退的脚步,坚持到了大部队的到来,将廖耀湘活捉。



抗住压力,受到领导陈赞

“这个黄永胜,还真没让我失望过!”

这是东北军区第一参谋长刘亚楼对于黄永胜的高度称赞。

本来林彪和刘亚楼对于黄永胜六纵的失联,是极其生气的。

但是在了解到具体情况过后,二人都是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不仅英勇善战,还机智过人,具备将才之风。



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辽沈战役的胜利,一方面是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军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在地形态势上也是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援助,人民为我军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这是国民党军始终都不能拥有的。

本场战役,我军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有着大规模阵地战与大规模运动战相结合,有着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的相结合。



同时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指挥的失策以及内部军阀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等,都对辽沈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这是毛主席对于辽沈战役胜利意义的深刻总结。

这场战役的大获全胜 ,不仅解放了东北的地区局势 ,而且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增长了我军必胜的信心,在增强了人民对我军的信任同时,还获得了人民更可靠的支持。

辽沈战役的胜利,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资料统计,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我军共计歼灭了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与此同时,在其他战场歼灭的敌人总数相加共有100万人,成功使敌军与我军在军事人数力量对比上发生了转折。

自此我军人数已经增加到了310余万人,而国民党军则是有290余万人,这是我军部队第一次与国民党军在人数力量对比上取得优势,自此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开始占据了优势地位。



辽沈战役的胜利 ,使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不仅对于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研究,也对于我军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对我军在进行局部战争,如何取得优势方面,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