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内在统一、同向而行。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 一起关注《人民论坛》最新策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建设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内在统一
“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主体上相一致。“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主体上具有一致性,体现在二者的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两个结合”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两个结合”的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中华文明的建设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唯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谱写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华章。“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建设中华文明,担负这一使命的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文明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而也是建设中华文明的主体力量。
“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要素上相耦合。“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要素上具有耦合性,体现在二者的要素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能够超越时空,解决不同时代背景、国家地区的具体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用这一科学指导思想和强大理论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正确指引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和已穷尽的真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展现生机活力;只有通过“两个结合”,才能不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沃土与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际共同塑造的文明有机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人类文明的性质、特征、状况,概括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并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后作用到中华文明这一具体对象上,蕴含着建设中华文明的“魂脉”,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科学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础,体现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记载着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深刻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和突出特性,蕴含着建设中华文明的“根脉”,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深厚历史底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构成了建设中华文明的实践基础。在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时代内涵、实现了更新与升华,中华文明的规模、架构、特性和方向等更加清晰。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建设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中华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目的上相统一。“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文明在目的上具有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在当前都指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必然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两个结合”,既以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特征,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支撑。
建设中华文明,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目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微观层面来看,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构建起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飞跃,因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应有之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其目的在于对中华文明的源头根脉、丰富内容、现实境遇、未来走向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促使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建设中华文明与践行“两个结合”同向而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两个结合”中创造建设中华文明的根本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文明延续和民族复兴,必须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
我们党一方面强调,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才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另一方面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批判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这一时期,我们党虽没有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概念,但已对其有了初步认识和实践,并由此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建设中华文明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两个结合”中奠定建设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新的时代任务呼唤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两个结合”中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为建设中华文明奠定重要基础。
我们党一方面强调,“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新命题,创造出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以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引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指出,“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强调要辩证看待中华文明,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彰显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为建设中华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此外,我们党还通过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大力创建和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推进文艺发展繁荣等具体措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奠定了建设中华文明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两个结合”中提供建设中华文明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在“两个结合”中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提供了建设中华文明的思想保证。
我们党一方面强调,“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封建主义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明确区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指明,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产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不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极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了从物质条件、动力来源到体制架构的思想保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中华文明的理论图谱日渐清晰、实践探索不断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理论指导,推进中华文明建设。
我们党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命题。从“民为邦本”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革故鼎新”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天下为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践行并深化“两个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文明的使命任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谱写中华文明新华章;将中华文明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时间轴中,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
★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强化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两个结合”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建设中华文明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始终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既通过不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推动“两个结合”深化发展,促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又通过夯实党的领导的历史文化基础、强化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文明,应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既要充分发挥党在建设中华文明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统筹谋划布局,把党的领导贯穿建设中华文明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又要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着力解决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加强党对中华文明建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领导,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重要保障。
★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凝聚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以“两个结合”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凝聚建设中华文明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最新思想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了直接理论指引和科学行动指南。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文明,必须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既要健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制度,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学习,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重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领会其在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和实践中的部署要求;又要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增强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运用科学理论建设中华文明的能力,切实将理论学习的丰硕成果转换为建设中华文明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华文明凝聚磅礴力量。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独立自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两个结合”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建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要项目上取得重大成果,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感知中国”“四海同春”等品牌活动在世界掀起热潮;日常生活中簪花、点茶等非遗文化成为潮流,《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山花烂漫时》等传承历史、反映现实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我们党在坚持“两个结合”最大法宝中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守精神独立性。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中华文明的具体实践、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顺应中华文明的发展大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中增强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华文明观,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增强建设中华文明的信心与底气。
★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激发生机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两个结合”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在兼收并蓄中激发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以来,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上世界各国运动员齐聚一堂到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上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从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到牵头成立“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从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历史性和解到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北京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我们党在坚持“两个结合”最大法宝中始终保持中华文明的开放胸怀,以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着眼世界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既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中华文明包容性,在坚守“魂脉”和“根脉”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现实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其进行科学扬弃和本土转化,充分激发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又要秉承世界眼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和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思想智慧中找寻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在平等交流中开拓更为广阔的文明空间,在有效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谱写当代华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两个结合”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进取精神谱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
新时代以来,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到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我们党在坚持“两个结合”最大法宝中推动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使中华文明在时代变局中勇立潮头、历久弥新。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文明,应坚持守正创新,守住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正道正统,把握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既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握好“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回答好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突出特性、精神标识、演进路径、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为建设中华文明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晰新征程、新起点、新使命的新要求,用新内涵、新技术、新形式赋予中华文明新活力,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解决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新问题,塑造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建设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促进、与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相一致的中华文明。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23期
原标题 | “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
作者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余永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邵旭辉、徐海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媒体编辑 | 常嫦
原文责编 | 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