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在《三国演义》中,不少人都可以看出,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的不一定是杀伤了多少敌人,攻下了多少地盘,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粮草比对方多。曹魏相较于蜀汉和孙吴一直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在最终由后继的晋朝统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广粮多,养得起足够的大军。然而,在发展初期曹操也没有太大地盘,又是怎样在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呢?



创业初期的困境

公元196年,曹操正式将刘协迎入许都,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正所谓“打天下易,坐天下难”,既然朝廷已经到了曹操的手中,也就意味着曹操必须想尽办法治理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而不是像其他军阀一样到处征伐抢劫。如果朝廷自己都没法靠自己富裕起来,又怎样有足以服众的威严呢?

然而,此时曹操只有一州之地,而战乱又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想要用这片土地供养起整个朝廷,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屯田制打下坚实基础

这时,一个名叫枣祇的小官提出了建议——实行“屯田制”。

所谓“屯田制”,其实就是将那些在战乱中荒废的田地收归国有,然后将那些流民、战俘等编成组,进行军事化管理,统一称他们为“屯田客”。由国家直接向他们提供在平定流寇和叛乱时缴获的种子和农具,同时也监督他们工作,在收获时再按一定的比例收租。



尽管管理较严,但对于那些流离失所多时的灾民而言,能够“耕者有其田”已经是他们做梦都难以得到的理想生活了。于是,这一制度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干活的积极性。又因为收税环节跳过了地主豪强这一关卡,由政府直接抽成,使得国家也可以直接从这些农民的劳动中获益,极大地增大了工作效率。

在屯田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曹操就从屯田民那里收获了百万斛榖。尝到甜头的他立即在他控制的地区大力推广起屯田制来,同时他还在军队中也推行屯田,让不少人平时是农,战时是兵,没过多久便国库充盈,为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逐渐消失的屯田制

然而,这样一个可以低成本富国强兵的政策,却在几十年后就被废除了。后来即使有恢复,也完全没有曹操时代的规模了。

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屯田制”本身就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没了条件自然也就持续不下去了。

事实上,“屯田”这个词并不是枣祇首创的。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在边疆屯田以资军用的先例。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个在全国推行的系统性政策,主要还是针对边军的后勤问题局部实施。



而到了汉末,全国都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要想让军队时刻都保持足够的战斗力,必须紧抓军需补给。枣祇便从汉初边军的经验中找到了灵感,将“屯田”变成了“屯田制”。

早期的条件很适合屯田制,一无所有的流民,荒废无主的土地,充足有余的农具,这三点刚好都具备。

曹魏发展到后期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土地,但对屯田户的剥削也逐渐加重,屯田民的分配比例从官六民四到了官八民二,引起屯田民的不满,很多农户不愿被束缚在不公平的屯田上,想要脱离,开始反抗。同时,土地管理也难以维继,土地被门阀士族强占。此时曹魏的统治稳固,粮食供应充足,继续采用屯田制已不合适,屯田制逐渐消失。



结语

无论怎样,“屯田制”无疑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土地政策改革。尽管它因为各种弊端而无法持续执行下去,但它为战乱中的三国时期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对农民和土地关系的探索也为后世的土地政策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