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纪念王恩洋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本次学术讨论会主旨为“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充分探讨王恩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奉献,梳理王恩洋的思想与事业,以及对于新时代传承文脉薪火,走守正创新之路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王恩洋(1897-1964年),生于四川南充,是四川近现代著名的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儒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曾于北京大学随梁漱溟学习印度哲学,又于南京支那内学院师从欧阳竟无研究法相唯识。著作约200余篇,遗著初步编有《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王恩洋文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到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章玉钧,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王龙,四川省非遗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红川,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南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余翔等领导嘉宾出席。

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宗性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尽管王恩洋先生的著作里佛学占了很大比例,但他对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研究和自己的创见,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同时,他虽然以传统治学为主体,但并不局限于传统经典的思想,在他的著作里能明显看到对西方哲学、科学的运用;这种守正、创新,融会一切世间学问的遗风值得我们学习。

宗性指出,王恩洋先生不仅是一位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在他的身上还有“知行合一”精神的践行。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投身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中,曾参与“一二·九”运动。他的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四川省袁焕仙研究会会长张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彭邦本,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徐希平,成都大学教授、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谭平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现场发言,从多个角度探讨王恩洋的学术成就和传承。


谭继和认为,王恩洋所做的贡献主要是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学术根基、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在儒释道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厚植学术根基的示范性作用;而他最大的贡献是体现了巴蜀蜀学儒、仙、禅共荣的特色和特殊魅力。

“学术根脉越深,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故事就越有吸引力,越有巨大的魅力。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植入我们的灵魂,作为我们心灵家园、精神家园的根和脉,把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用好,用活。”他说。

谭继和表示,王恩洋还是现当代的一位杰出教育家,他创立龟山书院、东方文教研究院,传承的是孔子私学传统和蜀学书院传统,提供了一个让普通大众都能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为现当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学术支撑。

王恩洋亲属及学生代表、家乡代表应邀到会,回顾了王恩洋的生平及家乡状况。主办方还特别邀请书院代表,包括传薪书院院长李里、本心书院院长陈岳、灵岩书院召集人曲立、龙兴雅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顾问朱再炯等参加会议。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黄志凌 彭超)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