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奇石蜀葵图》

纸本淡设色,纵126.6厘米,横44.2厘米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成化十一年乙未(公元1475年),时年49岁。此年五月五日,与好友俞景明、俞民度父子重逢于百花洲(今苏州城西),因民度之请,作《奇石蜀葵图》。

彼时的俞氏年事已高。虽然他此行是在长子俞民度的陪伴下进城买药,但沈周依然赞美其看起来“鬓虽点雪颜如童”,堪称“童颜华发,精神烨然”。

十年未见,再次相见,自然欣喜。

《叹水别白二十二》

刘禹锡

水。

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这是刘禹锡记录他与刘禹锡的友谊,简单纯粹,心心相知。

正统十年(1445年),刚刚与妻子陈慧庄完婚,然后陪妻子第一次去常熟岳丈家。住在岳丈家中的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

两人相交恰好是三十年啊,三十年是一世,真的是一世友情,清清淡淡,长长久久。君子之交淡如水。

就在这次重逢之后的秋天,俞民度便向沈周报来了父亲去世的讣闻。沈周一时难以接受——“书讣至我前,惝怳手莫收。”随后写下“我来抚遗琴,未弹泪先流。终然不成声,悲风振林丘。”的诗句,寄托无限的哀思。“今夏兹五月,再见古吴州。”与老友在百花洲上的邂逅,最终竟成诀别,令他终身难忘。(此段来源于吴文化博物馆)


这里的奇石是太湖石。相传,太湖石的形成可追溯至百万年前。唐代刘禹锡就以“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生动描绘出太湖石的成因。老子讲,“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我不想像玉一样玲珑剔透,而愿意做一颗顽拙的石头。有两部小说,一个是石,化为孙悟空。一个是玉,化为贾宝玉。

由于湖底石灰岩长期受到流水冲击和侵蚀,呈现出“瘦、漏、皱、透”的特点。“瘦”,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清瘦独立;“漏”,代表了谦虚隐忍;“皱”,代表了沧桑曲折;“透”,则代表通达智慧。因此,太湖石自古以来颇受文人雅士喜爱。朱良志老师讲:一石清供,“千秋如对”。人于石前,独对千秋,对万年。对永恒,独思生命之价值,抚慰此生之短暂。


蜀葵,因最早于四川地区发现而得名,《百卉部·卷一》载傅玄《蜀葵赋序》曰:蜀葵,其苗如瓜瓠。常种之,一名引苗,而生华,经二年,春乃发。

唐人岑参有《蜀葵花歌》: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 莫惜床头沽酒钱 。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

昨天蜀葵花开,今日蜀葵花开。今日花,娇艳欲滴。昨日花,颓老凋零。看过花开花败才知道,人的老去还不如这花开花败,有时候,竟比落花败得还快。光阴如梭,人面渐老,劝那扫花的人,还是不要扫那落花吧!生不能永远都是少年,想要痛饮一番的时候,就不要吝惜床头买酒的钱。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快用钱去换酒喝吧,你没看见那瞬间即败的蜀葵花吗?否则,等你老去的时候,想要喝酒也不能了。

写尽了对生命的感叹啊。沈周此时遇到的老友,处在重病中,不就像快要凋谢的蜀葵花一样吗,但是沈周镇之以石,并安之以灵芝,以祝愿老友能长寿,度过此劫。


这里安放一灵芝,是对老友的祝福。

苏轼曾写道说: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蒿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人生就这样,不可预见,命运不可捉摸。唯有看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幅图,真让人悲欣交集。人生就是这样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