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由武昌乘船到汉口准备登车北上,前往海军述职。在临时下榻的饭店里,他意外地见到了一位故人,两人自当年在长征草地一别,已有十多年没见面,再次相见时,可谓百感交集。



当看到故人的当前处境时,王宏坤“责备”说:“为什么不找我们?”

故人说:“你们很忙,国家也很困难。”

说话间,这位故人又大声咳嗽了几声。显而易见,他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他无法得到必要的治疗。如今,这位故人只能和妻子、孩子挤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生活状况非常困难,实在令人同情。

见状,王宏坤心疼不已,立刻提笔给李政委写了一封求助信,希望通过李政委的帮助,能够改善这位故人的困境。李政委收到信后,和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一起出手援助,很快解决了这位故人的部分难题。然而,虽经过了些许帮助,这位故人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不久后,还是因病去世了。这个意外的结局让许多人感到遗憾和惋惜,因为这位故人的前半生曾经那样辉煌壮丽,而后半生却如此穷困潦倒。

那么,这位故人究竟是谁?为何能引起王宏坤、李政委、王树声等人的关心?这位故人的名字叫刘世模。



刘世模,这个名字或许对一些人来说相对陌生,但他在红军时期是一员不折不扣的猛将。

1910年9月11日,刘世模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的一户贫农家庭,他原名叫刘述刚,刘世模这个名字是加入红军后才改的。

刘世模的家庭是典型的本分农民,全家共有13口人,生活全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家里穷得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谈供刘世模读书了。他从九岁起就在地主家放牛,十四岁开始学习裁缝手艺,十七岁学成出师自行谋生。然而,当时的社会状态下,贫困农家连糊口都成问题,哪有闲钱请裁缝?学得的一门手艺,依然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怀揣一腔不平之气,刘世模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积极投入到土地革命的浪潮中。1929年,他正式参加了红军,终于得见心目中的英雄——周维炯。周维炯,这位豫东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名声赫赫,成为了刘世模心中的标杆和楷模。刘世模立志成为像周维炯那样的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模范军人,于是改名叫刘世模。



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异常艰难。事实上,当时任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都充满了挑战:弹药匮乏,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然而,刘世模从未退缩。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宣传革命政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誉。凭借这份努力和奉献,他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提升为排长,随后所在部队改编为红一军,刘世模担任红一军第二师第四团的排长。

要说前期的经历或许并无太多波澜壮阔的故事,但一切在红一军与红十五军会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发生了变化。刘世模迎来了展露才华的舞台,开始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刘世模在随后的岁月里,先后参加了多场重要战斗,诸如双桥镇战斗、独山战斗、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新集战斗、土桥铺战斗等。在这些战斗中,他屡立战功,加上他早早入党、作战勇敢,于是被选为红33团的支部书记。



在达成这些成就的过程中,刘世模心中始终有一个楷模——周维炯。周维炯的英勇和决策力深深影响着刘世模,他也希望成为像周维炯那样的战士。以勇猛著称的周维炯,在作战时讲究“勇”、“猛”、“快”,而刘世模也深谙其道,逐渐成为红四方面军中赫赫有名的猛将。

就这样,刘世模的军旅生涯逐步走向高峰,凭借屡立战功,他被提升为红33团团长,时间是1932年9月。

一年后,刘世模升任红四军副军长兼红12师师长,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此时,红四军军长是王宏坤,政委是周纯全,政治部主任是徐立清,红10师师长是汪乃贵,红11师师长是陈再道,这些人中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就有三人。如果没有发生后面的事情,刘世模的军衔不会差到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刘世模的副军长一职完完全全是在战场上拿命换来的,他跟红四方面军的其他将领一样,打仗特别玩命,尽管是高级将领,但是往往身先士卒,因此先后九次负伤,成为三等甲级残废。

1936年4月,刘世模申请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一方面,刘世模觉得自己文化低,需要多学习,另一方面长期的作战也使得他倍感身心疲惫,加上他本身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

三大方面主力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与中央红军大学合并为抗日军政大学,刘世被模调入抗大高级指挥科学习,红四方面军的军级干部大部分编在2队。

随着西路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延安,批判张某的运动愈演愈烈,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刘世模气不过,决心以死明志,在一个夜晚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子弹打偏了,因此重伤住进了医院。

而后,又发生了许世友等红四方面军干部出走的事情,刘世模也是参与人之一,被判刑一年,开除党籍6个月。



后来,虽然"罪状"是取消了,但是处分还在,刘世模始终未从这件事中走出来,打心眼里不服气,因此重获自由后,他再次把枪对准了自己。这一次,命运之神依然没有随他的愿,子弹穿过肺部,经过抢救后,捡回一条命,但是也落下了病根。

抗战爆发后,延安动员一些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干部回家,他是河南商城(安徽金寨当时属河南省商城县管辖)人,就回了商城。

回到家乡后,刘世模跟当地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很快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游击队,后来这支部队编入了新四军。

抗战胜利后,刘世模随大部队挺进东北,先后出任吉辽军区第6、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第1军分区司令员,保安第2旅旅长、西满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等职。

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后,邓华出任纵队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刘世模任7纵第20师师长。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发动第四次解放四平战役。时任7纵第20师师长的刘世模,顶着40度的高烧,躺在担架上指挥部队作战。期间,他因肺病发作,大口咳血,不管身边的人怎么劝,就是不下火线,直到东野总部首长亲自下令,才将他抬下去。

四野南下解放武汉后,刘世模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支撑他继续随军作战了,于是就滞留在了武汉。

在武汉期间,刘世模的生活十分艰难。那时候,部队并未实行薪金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福利待遇,仅有一些津贴,但这些远远不够维持刘世模一家子的日常开销。

刘世模的肺病很严重,一家人只能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屋里,几个孩子更是要吃要喝。生活困窘到孩子们衣不蔽体,药也买不起,营养更是无从谈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刘世模在武汉期间,从来没有向老战友们寻求过帮助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1950年4月,王宏坤从湖北军区调到海军任职,他在汉口的一家饭店里偶然遇见了刘世模,这家饭店正是刘世模居住的地方。两人见面后,王宏坤看到刘世模的当前处境,忍不住埋怨他为什么不早些告知,为何不向战友们求助。刘世模则说道:“你们都很忙,国家也很困难,我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为了帮助刘世模解决生活困难,王宏坤给李政委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想方设法帮助刘世模。李政委得知后,迅速为刘世模的待遇问题进行了安排和解决。

可惜,多年的战争摧残加上那两次中枪,刘世模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糟糕,而且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最终于1952年因病去世,年仅42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