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人文碑林”建设,进一步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用文化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讲好“碑林故事”,呈现碑林新风貌新气象,2024年碑林区委宣传部、碑林区文联开展“西安因你而美·我眼中的美丽碑林”文学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30余名省市区骨干作家深入辖区25个历史点位采风创作。经省作协专家代表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40篇文学佳作。即日起,“魅力碑林”分批次专栏推送,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品评欣赏。
书香浸润渡夏日
文/段育霖
西安古城南城门(永宁门)里东北侧,有贮立1200年的宝庆寺塔,好似如椽之笔在蓝天白云间记录古城的厚重文脉。一条书院门石板街,东连碑林博物馆,北接明清重要文化高地“关中书院”,南为民国元老于右任故居,使这里成为古城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为全国各地喜爱文化的游客所青睐。越是在酷夏暑期,到这里寻访膜拜、感受体验的人越多,有父母带着孩子、有青年学子结伴、有老年旅行团队,行走在石板街上、徜徉在书院楼阁、贮立在书画空间,凝望古塔穿越历史、抚摸古槐对话先贤、感怀大师书香浸润。
书院门,一条飘着墨香的文化街
步入书院门,都是文化人。正如牌楼上书写的“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里聚集着文化艺术俊秀。宝庆寺塔树荫下,一位年轻姑娘坐在长椅上正在团扇上专心绘制花鸟鱼虫;路边一小伙微笑着给游客在纸扇上挥毫“书院门”三个大字,地上摆放着一溜写好的扇子。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手持字扇、画扇、小绸扇,迈着悠闲步伐,为这里增添了不少温文尔雅。
这里是一个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地方。“雅”在它是古城最具人气的书画街,入口处一家店铺为江西文港华夏笔都,经营各种毛笔,老板耐心为大家介绍每一种毛笔的特点,并不时在水写布上写上两笔,用现身说法展示毛笔的质地。对面一家店铺经营各类宣纸,各种颜色、各种规格,按加工方法宣纸有生宣、熟宣、半熟宣,按原料配比又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类,有的宜画、有的宜书、有的宜拓片,地上摆的就是供初学者的练习纸。进入每个店铺,单文房四宝的选择都有许多学问。更多的店铺陈列着书画作品,多以中国画为主。山水画意境悠远,人物画笔墨传神,花鸟画趣味横生。这些店铺里的顾客比较少,时或有人步入也是静静地端详,店主也不多言,气定神淡。一家名为“写意轩”的店铺,头发花白的店主正在专心地写小楷;另一家名为“柳雪斋”的店里,一位中年女士正在画扇面,不急不躁、恬然自得。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既是一门生意,也是一生的修炼。
“趣”在街道两侧的陈列桌上把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元素浓缩在那一枚枚金石印章、一件件蒙尘古玩、精致的皮影、古朴的陶艺、独特的挂件、变化多端的字画小品中。走在这里,你可以东瞧瞧、西看看,随便试、随便摸,看中了是有缘,看不中也会心有所感。就连那些石刻加工中被淘汰的边角料,在艺术家们根据造型涂点色、刻上不同的字后,也变成可以随手把玩的趣石,或放到桌上自勉自励,一个“静”字会让人反省内心,拂拭心尘,一个“怡”字会让人暂脱凡俗,在品茶读书中寻得乐趣;或是“宁静致远”“知足常乐”等等文字赋予小石头以新的生命,和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时,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趣味的人、一个注重内心修炼的人。徘徊在书院门,走着走着,不由得就会被书画的墨香和艺术的醇香所陶醉,并在心里留下根。每当疲惫于日复一日的繁琐事务,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一个念头:不妨到书院门走走,让那书香和文趣滋润下干枯的心灵。
关中书院,一脉传承至今的学府地
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往往在仕途失意或受阻后,返身潜心治学、讲学传道、教化民众。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在求仕不遇后,致力于传道授业、开坛讲学。到北宋时关学创始人张载,亦是在朝廷为官受到排挤,回归故里,在横渠读书讲学,开创儒学的一代宗派。明朝万历年间,祖籍西安府长安县的冯从吾在御史任上因直言进谏而被革职,返回长安的他杜门谢客,潜心研究宋明理学,特别是张载的关学,造诣益深。为了宣传他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冯从吾借用西安城南门里的宝庆寺(今西安书院门小学)作为讲学场所,后建立关中书院,使关中书院成为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史载:“关学自张载于北宋初始创,后因朱子学兴起,迄南宋及金元日趋消沉,然至明代,因有吕泾野(木冉)诸君重振之功,关学遂有勃兴,至晚明由冯从吾而总其成,从吾遂为泾野之后关中之第一人。”冯从吾的追随者甚众,在关中书院听讲学时,听众竟达几千人。时人叹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
书院遵循西安城棋盘方格式布,南北长,东西窄,沿中轴线由山门、大门、二门、东西钟鼓楼、允执堂(讲堂)、左右培训教室等建筑物组成。山门为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形建筑,“关中书院”四个金色隶书刻字显得厚重醒目,大门两侧悬挂着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最高的精神追求。关学始终坚守“敦本善俗”“躬行礼教”,使得关学成为北宋理学中最具务实精神的学派。
穿过第一道门厅,院子里有几棵200多年的槐树。东西两侧树荫下是纪念碑,西边一块为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记载的是1938年,世界学生法法西斯统一组织战线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4人来中国,在此举行座谈会。东边一块为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记载了1936年10月13日,蒋介石第三次来陕之前,陕西西安师范学生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还有一块是彭德怀总司令报告纪念碑,记录了1937年12月,彭德怀同志从前线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在西安师范大操场对西安学生组织的救我团体做报告。这些纪念碑反映了青年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责任和情怀。历史的风风雨雨已烟消云散,只有这古老的槐树成为历史的见证。一阵风吹过,金黄色的小槐花纷纷飘落。枝头的鸟声,不急不缓,犹如以去声为主关中方言,厚重悠长。
穿过第二道门厅,是书院的中心,较为纵深开阔,眼前有一株300年的皂荚树,根部异常凸出,犹如恐龙巨足,又像化石根雕,不由得让人惊叹岁月对天地万物的造化神功。东边醒钟亭下有校友捐赠纪念,一侧记录了何寓础先生为学校捐赠了一生积蓄3万元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师生重教治学。何先生作为早期共产党人,长期从事革命地下工作,参加过渭华起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解放前先后任教西师附小等11所中小学,解放后历任西安市政府秘书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另一侧铭刻着苏一萍先生,原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与原为农业部副部长的夫人曹冠群女士将一生的全部藏书赠与母校,以表爱校之情。西边暮鼓亭挂有“观德”方匾,蕴含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哲理。遥想那个年代,日落后,师生坐在院子里或者房舍中交流、自省,反观内心得失。
居于中心的“永执堂”属于过去的大讲堂,宽有六间,门厅处为八柱式歇山顶飞檐,内侧圆柱上均题有楹联。匾额和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眼睛和灵魂,有了他们,建筑就有了生命和个性。堂前两棵五百年的古槐树,树干粗壮曲折,枝叶稀而枝干奇,古朴厚重,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然不再鲜艳亮丽,却满腹历史见闻。槐树的寿命长达千年,这两个500年的古槐,也只是进入了他的生命中年。但书院已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到新中国几个时代的变迁。从明朝末年创建的关中书院,到清末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变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目前划入西安文理学院。历经传统书院、近代学堂和现代高校的转变,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的功能从未改变,在全国也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
于右任故居,一代草圣爱国爱民的丰碑
书院门52号,于右任故居。民国时期,身居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他,经常回到这里与妻女团聚,进出的有政府要员、文化人士,他们或商国事、或谈艺术;他也曾在这里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在斯人已逝后四十多年,这里改建为于右任纪念馆,于2009年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开放。纪念馆为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由门房、花园厅房、上房、后院组成,是一座具有陕西关中民居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纪念馆。
入口处安放着老先生半身铜像,额头睿智、目光深邃、长髯及胸,一位典型的精通中国文化的饱学志士。只是目光中有些忧郁,反映了老先生1949年去台15年,与亲人两隔,不能叶落归根,而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之心。身后的大屏风上刻着他临终前的千古绝唱——《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不得大陆,不能回乡,大陆乎,何日光复?
在这首诗中,老先生直抒胸臆,想象去世后站在台湾的高山顶上望祖国大陆、望故乡的所见所想。其思乡之苦,以及渴望魂归故里,令世界中华儿女戚然动容。他去世后,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被竖立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中国东南诸省最高峰),以了却老先生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纪念馆一楼展示了于右任先生生平事迹。幼年时虽然经历坎坷,但7岁开始进入私塾学习,后往来于泾阳三大书院,成为饱学之士,20岁时被誉为“西北奇才”。作为有志青年,他以国家民族兴盛为己任,广交有识之士,在28岁赴日本考察办报,加入同盟会。随后举起文化救国的旗帜,一个陕西人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三种报刊,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成为知名的报刊活动家。他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家,在上海期间先后创办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在陕西期间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老家三原先后创办多所中学和师范学校。同时,于右任还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作文可为师,挥刀能当帅。在袁世凯窃取革命过世后,他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反对袁世凯;在军阀刘镇华1926年围困西安城后,于右任只身前往苏联敦促冯玉祥归国,解除了西安之围,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驻陕总司令;后长期在国民政府任监察院长,一直到在台湾去世,在国民政府属于德高望重的元老。他更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汲取关中大地上汉魏遗风、盛唐行草之精髓,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从而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成为“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他首创的《标准草书》对我国草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
正如他所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事名。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在教育文化、书法诗词领域独一无二的知名教育家、书法家,一生却布衣粗食,生活简朴,两袖清风,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楷模。
迈出纪念馆大门,已日近中午,三伏天里,太阳在云层时隐时现;但滚滚热浪挡不住人流如潮,大家徜徉在文化街上,寻觅属于自己心中独享的那份书香……
作者简介:
段育霖,碑林区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碑林文艺
排版:小张 | 责编:张国伟 | 总监制: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