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31日下午3时左右,一辆淡黄色的汽车缓缓行驶着,最终在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停下。

车门打开后,下来一个高个子老人,精神焕发。很快,村民发现了这个特殊的“客人”。村中的一个老年人一看来人,惊喜喊道:“傅茂功回来了!”

一时间,消息传遍了垤上村。青年人高兴地喊着:“是彭真委员长,他回来了!”群众们蜂拥而来,很快将彭真所在的街道围了个水泄不通。

彭真也激动地和村民们说:“乡亲们好啊!”随即,他和当地的村民们紧紧握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着,彭真在大家簇拥下来到了他少年时居住过的旧居。这座旧居是一座不大的普通院子:西边是两孔当地乡亲重新翻修过的窑洞,几间半旧不新的堂屋干干净净。

彭真不由地感慨:“我从小就在这个窑洞中长大呢!”一边说着,他带着老伴儿张洁清等人走进窑洞。

一进窑洞,彭真便看到父母的照片挂在墙上,他和老伴儿张洁清站定,朝着照片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在屋子里,他左看右看,摸摸这里,碰碰那里,始终不忍离去。看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他思绪回到了儿时的岁月......



彭真夫妇

彭真和家乡

彭真祖籍山东省桓台县,地处黄河入海处,十年有九年闹灾荒。他爷爷一条扁担挑着彭真的父亲和叔父逃荒来到山西,领着两个孩子靠在运城盐池卖苦力为生。彭真的母亲共生了9个孩子,养活了8个,他是老大。

彭真出生之际,想起了他们曾经从山东逃荒至此,一路上挎着大篮子。在征求母亲同意,也为了让孩子记住他们曾经讨饭的经历,便为傅家刚出世的第一个孩子取了个乳名“篮儿”。

由于他也是傅家第一个孩子,所以家人也叫他大篮子。至于大名,家人根据族谱的排行,将其取名为“茂功”。

彭真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生活异常艰辛。这种特殊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倔强的性格,也塑造了他勤劳吃苦的性格。

7岁那年,旁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进入学堂,但懂事的彭真却随父亲到地里干活,帮助拔草、担茅粪、浇地、喂牲口,力所能胜任的农活,样样都能干。



彭真夫妇

而劳动又把他锻炼得体格强壮,很能吃苦,成了家中的一个好劳力。除了一般农活之外,彭真还会纺线。

傅维山何尝不想想叫儿子读书上学呀!可是他除了尽自己所能,苦心教授儿子一些文字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真是老天有眼。1914年,山东老家有一个叫傅英海的远房亲戚,前来投奔。他是晚清时的穷秀才,论辈分是傅维山的堂孙,虽然年龄比彭真大出20多岁,但还得管彭真叫小叔叔。

傅英海的到来,使彭真的父亲喜出望外,为了能让儿子彭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为了傅英海的衣食有个着落,遂准备在垤上村办起了私塾,让这位堂孙傅英海执教。

在傅英海的执教下,彭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后又开始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彭真越来越感到不满足,还找来许多古典小说看。



彭真一家人

1919年夏秋之交,彭真考进了这所新的国民小学,成为该校第五班的一名新学生,这年,他已满17岁。入学后,他将自己的大名“茂功”改为“懋恭”,并给自己立字“敬之”。

他对傅英海说:“我这个'之’就代表父老乡亲,对他们我要永远恭恭敬敬,决不做有损父老百姓的事。”

就这样,彭真辞别了家乡,踏上了求学和革命的征程。正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自从彭真离乡,最牵挂他的还是老母亲和家人。为此,他们不知道受过多少惊吓,暗自流过多少眼泪。

而彭真自从离开家乡后,在风风雨雨的革命中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深陷苦难的广大老百姓能翻身解放,为饱受战火侵扰的中华民族出生入死。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和艰难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太原、石家庄、天津、北平等地许许多多的工厂、农村和校园里。



彭真和毛主席刘少奇等

在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心血倾注在冀东、晋察冀的山峦和广袤的平原上,身影留在千山万壑的三晋大地和世人敬仰的延安窑洞里。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两个中国命运决战的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智慧挥洒在经营夺取胜利堡垒的东北大地上。

新中国建立之后,他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夜操劳,奋斗不止。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卓越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深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和爱戴。

午夜梦回,彭真的思绪常常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多次将为儿女和家人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母亲接到北京享享清福。可这个勤劳了一生的老人家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还是回老家过简单的农村生活。直到去世前,她依旧在灯下纺线。



彭真、林彪和刘亚楼等人

彭真建国后,第一次回乡

直到1961年,已经年过花甲的彭真第一次回到了阔别24年的家乡。

1961年,毛主席大兴调查之风。一时间,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下基层、进工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蔚然成风。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彭真和邓小平同志领导和组织了5个调查组分别来到的北京的五个县进行调查研究。1961年12月上旬回到了山西,深入农村和基层,广泛接触干部群众,进行了为期7天的回乡之旅。

12月4日,这天的天气虽然寒气逼人,但是当太阳从河上游升上之际,坐落在浍河岸畔垤上村一时间沸腾起来了!



彭真和毛主席

当彭真回乡的喜讯传出,80岁高龄的魏桂芝早早就将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将两孔窑洞收拾的整整齐齐,孙子孙女也在院子中忙进忙出,院子外簇拥着乡亲们。

上午9时,一辆灰色伏尔加轿车在这个院子外停下,院子内的魏桂芝激动地对孙女说:“快看,你伯父回来了!”

彭真确实回来了,老人家的儿子“大篮子”回来了,阔别家乡24年的傅懋恭终于回家乡了。

当年,这位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人就是在这间窑洞中长大,最终走向广阔天地中。可彭真从未忘记故乡的父老乡亲,他无时无刻不期盼着这一天。

彭真带着妻子张姐和儿女们走进小院,坐在窑洞的土炕上。双手紧紧握着80岁的高堂老母,魏桂芝凝望着儿子,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一行泪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静静流淌......

“孩子,你是为咱们穷人打天下,爹不拦着你......”这是一位山东大汉对儿子说出的真挚而又有力量的话,永远留在彭真心中。

可彭真此次回乡,却看不到父亲的音容笑貌,只能默默在浍河边默哀,捧上一把黄土寄托自己的哀思......



彭真旧照

“你多年没回来,这次回来,要紧的是看望看望乡亲们啊!”母亲这样叮嘱儿子。

其实,最让彭真怀念的还是他儿时的乡友和同学,阔别几十年,他们变得怎么样了?儿时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啊!回味,留恋,多有意思……

于是,他来到儿时的乡友中间,来到老同学中间,几十年了,大家都变了,都老了,手紧握着手,肩紧挨着肩,道家常,话当年,畅谈农村的发展变化,诉说前进路上的各种问题,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就像滔滔的河水流呀流……

从乡亲们的谈吐中,彭真了解了许多文字报告中看不到的真实情况,感受到了大会小会上感受不到的老百姓的心声。

彭真感激乡亲们给了他教育,他特地邀请他们一起观看了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阎逢春的精彩表演,真是乡音融融,乡情依依。



1940年,彭真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彭真第二次回乡,再也没见过母亲

转眼,时间已经来到1964年,距离彭真上次回乡,已经过去了两年。这年的4月26日,彭真再次来到了故乡。

4月的晋南早已经春意暖和,绿树葱郁。26日上午,一架直升飞机从太原机场徐徐飞行,随后在临汾城郊外某航校机场。

舱门打开后,彭真协同夫人张洁清,在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陪同下走下舷梯,和前来机场迎接的晋南地委书记、副书记握手问候、合影留念后,驱车来到晋南专署交际处。

稍事休息后,彭真给晋南地委的领导干部作了报告。下午3时,他又在省地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朝着曲沃、侯马方向前进。

彭真一行人抵达曲沃后,立即驱车来到家乡附近的村庄进行了几天的视察。直到视察结束后,他才在乡亲们的邀请下看了家乡戏。



1946年,彭真与冯仲云(左)、周保中(右)合影

演出结束后,他和演员们握手致谢,还关切询问了演员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之后,他和村民们谈了好久。等到夜深人静,他才睡下来。

回乡几天了,彭真一直忙于视察,看完戏后,他请村上的乡亲们,特别是一些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和同学、亲属,开了一个座谈会,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垤上村的情况。

面对这些亲人,他心潮起伏,有好多话要说,真不知从何处说起:“乡亲们,这次我是和陶鲁笳同志一块来的,这一次回来,我很高兴。看到曲沃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听说垤上村的工作也有很大进步,两年多一点,工作就有了很大变化,看麦子,看棉花,到处都可以看出来。”

说到这里,他看见乡亲们只顾听他说话,没有人动手动口吃他带给大家的香烟和瓜子,便说:“大家一边吃一边说吧,不能光听不动手不动口啊!”



彭真晚年

乡亲们听他一说,这才抽烟的抽烟,磕瓜子的磕瓜子。“听县上的人讲,垤上村的工作、变化不小,生产提高了,生活改善了,这样事情就好办了。但又听说咱们村还有些内部矛盾……”

彭真的谈话,对垤上村的干部鼓舞更大。下乡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任青海说:“原来我不甘心在垤上村工作,这次见到彭真同志,听了他的讲话,我内心有愧。我应该感到能在彭真同志的故里工作,是最大的幸福。"

夜深人静,人们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离开了彭真,然而他那平和的言谈举止、朴实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4月28日下午5时,彭真同志乘坐的专列在鸣响的汽笛声中缓缓驶出了侯马东站。总是这样,回也匆匆,去也匆匆,家乡的亲人们含着热泪送别了远去的赤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彭真这次回乡,除了进行社会调查之外,还有看望老母亲的心愿。



就在一个月前,他的三弟因病去世,这对于83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失去了钟爱的小儿子,老人家一下子就病倒了。

彭真这次回来,本想要在母亲身边多陪陪她老人家,可是这位通情达理的老人家,却总是劝他忙国家的大事,不要在她身上花费时间。她要他去看望看望乡亲们,关心关心家乡的工作。

因而,彭真这次回乡,不到三天时间,却有两天多用于调查研究,考察农村政策,指导家乡建设,呆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只有半天,真是“官身不由己”呀!……

像42年前的那一次,年方弱冠的彭真怀着追求知识、追求光明、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誓愿,第一次离开母亲,走出乡关,奔向太原,那时可没有这么多的留恋……再以后投身革命,四海奔波,更是难得回家……

新中国建立之后,政事繁忙,无法脱身,直到两年前才回了一次家。而这次,虽然已经回到家门口,却没有时间进去看上一眼,只是把老母亲接到招待所住了两晚上。



三天来,他不是出去实地考察,就是会见来访的乡亲,或者找人谈话,竟没有时间与母亲多说上几句话,只能是深夜为熟睡的老人家掖掖被角而已。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握着母亲的手,他的声音有点哽咽,要说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老母亲完全理解这个在北京城里干大事的儿子的心,千言万语,总是不放心呀,却只说了一句:“大篮子,要秉公办事,要办好党的事,办好国家的事。”

谁曾想,这竟是母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而老母亲的嘱咐,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

彭真第三次回乡,和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无情未必真豪杰”。如今,彭真在晚年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窑洞,想起慈母和一家人的遭遇,彭真的心情怎能平静?

回乡之前,彭真和山西省委书记等人约法三章:“第一,事先不要告诉大家我要回去,以免影响大家的生产和工作;第二,不要组织别人看我,应该我去看大家;第三,我只是顺路探亲,当天在火车上请亲友们吃饭,饭钱我出,端正风气,我们要带头。”



彭真旧照

对于彭真的这三个请求,大家自然是同意的。这样,彭真才回到了垤上村。

见到一别多年的弟弟,年过九旬的表姐拉着彭真的手说:“茂功,你这些年可算是熬过来了,身体还算是硬朗吧?”彭真一边帮姐姐剥糖,一边笑着说:“硬朗,硬朗,您的身体也很好啊!”

另一边,五妹抓着张洁清的手说:“大嫂,好多年不见,我们全家都可像你们了,盼着你们早些回来。”张洁清深情地说:“我们也惦念着你们这些老姐妹哩!”

此时已经84岁高龄的彭真问了这家,打听了这个人,又打听了那个人。当乡亲们说起家乡的的发展很快,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彭真激动得满脸笑容。

当彭真听说年少时的好友过世的消息,忍不住唏嘘感叹,有诉不尽的乡情。

由于屋子里的的人太多,一名村干部提议:“屋子里太热了,大家伙坐不下,我们请乡亲们去院子里说话吧。”

彭真听后起身说:“走吧,我们去院子坐坐,我还有几句话要和父老乡亲们说说。”



彭真故居

一时间,院子里挤满了几百人,甚至连巷子外的的胡同里都挤满了人,其中有被请来坐在彭真身边的工作人员,远近的邻居,还有曾经卸任的干部。

干部们担心委员长彭真说话,大家或许会听不清,特地安装了麦克风。彭真说道:“我这次回家,一共只有两件事,第一,看看父老乡亲们,把从前那些老疙瘩统统扔掉,帮大家解解旧怨;第二,去我母亲的坟上看看。这就是这次我要了却的两个心愿。”

听到这里,很多乡亲们流下了眼泪。

等谈话结束后,彭真和张洁清这对几十年共患难的夫妇带着的外孙来到母亲坟头。在老人的坟头,彭真深深鞠了三躬。在场的乡亲们见状,眼中都闪出了泪花。

彭真扫墓结束后,再三和领导们叮嘱:大家要消除派性,端正党风、坚持改革,带领群众们齐心协力建设家乡。

在干部们的请求下,彭真挥笔书写了“团结奋斗,将侯马建设得更好”这几个题词。



彭真1986年第三次回乡和干部群众座谈

等彭真回到列车上,彭真自己出钱请亲友们吃了晚饭。在饭桌上,彭真反复叮嘱自己的亲友:“咱们这一家人可不少啊,如今重孙子也有了,可以说是四世同堂了。千万不能因为我回来就神气起来,也别去翻什么旧仇。希望咱们家的人,能在家乡建设中带头。”

谈话结束后,列车缓缓开动了,彭真深情地朝着乡亲们挥手。乡亲们也跟着列车追赶着喊道:“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回来!”

彭真回到北京后的一个星期,来到了西安。某天吃过晚饭后闲聊,他问自己年仅14岁的外外孙女:“这次跟着爷爷奶奶回家,小彦有什么感想呢?”

外孙女头歪了歪,笑着念了一首贺知章的的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听了外孙念完这首诗,彭真感慨良久,对她说:“爷爷奶奶已经老了,为人民服务的时间也不多了,祖国的希望就要寄托在你们的身上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