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种现象,有些父母整天担心孩子替孩子忧虑,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相反,有些父母表面上看着吊儿郎当,貌似不是完美的家长,但他的孩子却心态乐观,积极进取。

这就让很多父母纳闷了,我到底要怎么教育孩子呢?



为什么主观意愿上想把孩子教育好,结果却适得其反,今天我们要说一说99%的父母都担忧的一个教育难题:

影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亲密度的最关键的心理行为——投射暗示

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无论是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当两人的关系紧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靠嘴上的公式和套路就能推进得了了。



当两个人还不够紧密,有明确的彼此边界的时候,对彼此的认知比较模糊

这个时候我们运用一些甜言蜜语跟方法甚至是些套路拉近彼此的关系,双方是无法察觉的。

可是一旦足够亲密,这个时候,大部分的真实意图,即使你嘴上不说你的伴侣、孩子也能感受到。

非语言沟通在此时的重要性溢于言表,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这些语言之外的丰富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感知伴侣或者孩子的真实情绪和态度

尤其是在亲子关系当中,夫妻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已经远远不限于言语,更多的交流在于肢体语言、眼神和语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中,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接触等)占到了55%,而语言内容只占7%‌

在亲子关系当中,这种非言语沟通所组合成的亲子行为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投射心理,俗称心理暗示。

投射是指我们将个体的喜好价值观思想向外投掷,希望外界来迎合自己,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

投射性认同有相似之处,它是指一个人诱导他人,常常在亲密关系当中,以期待对方通过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在亲密关系当中,通俗易懂点的解释,就是个体给另一个个体贴上了一块定义标签企图控制对方,不离开自己,

而另一个个体选择迎合这条标签上的内容,从而迎合这个个体,达到不分离。

所以当你无意识的想要搪塞孩子的时候,即使你嘴巴上说的再好听,你的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女孩儿跑到看电视的爸爸面前问道:“爸爸,你爱我吗?”

爸爸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行为上没有任何反应,嘴上却不停的回馈道,“爱,当然很爱你了。”

那这时小女孩接触到的就是矛盾的信号,一方面,她能够感受到父亲并不是真心实意的

而另一方面,她又认同了父亲嘴上说的话,也就是父亲的投射,那这时的小女孩就会陷入焦虑依恋当中,通过各种行为想要试探父亲的真实意图。



再比如说,之前有一个来访小男孩对自己的学业有病态的完美主义,

他的母亲声称道自己反复教育孩子,不要对自己有太多压力,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变这个样子?

后来,我们通过深度沟通才明白,每次小男孩考高分开心的向母亲汇报的时候,母亲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激动和开心的情绪,

可是每次他考试成绩很差的时候,母亲嘴巴上虽然没有任何责怪,但是她的言行上却表现的比儿子更加焦虑跟痛苦,

久而久之,儿子便从母亲的言行中学到了一个暗示:变好没有任何褒奖,相反,任何差错带来的负反馈都是恐惧的,让人绝望的



在这则案例中,可以看到母亲确实言语上教育孩子不要对自己有太多压力,

但她言行上的暗示却证实了,实际上,她非常担心儿子的学习考试成绩,所以儿子感受到了,因此,儿子认同了母亲投射的焦虑情绪。

亲密的交流,亲密的联系,彼此都一定会有心灵感应的。

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不是父母光靠嘴教育,用嘴指挥说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彼此的心灵感受,



不要小看一个几岁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言语下掩藏的真实用意,即使嘴上没有表达出来,小孩心里也是明明白白的,这就是投射的威力。

所以有些暗示的话,千万不要对随便对孩子说,就像那个敷衍小女孩的爸爸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常见的投射暗示由哪些步骤组成:

第一,父母的投射

还是举个例,溺爱孩子的父母常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无能的,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心肝宝贝,不让他们受各种委屈,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骨子里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虚弱且无能的,能力比别的孩子低人一等,无法独立需要被保护的,尽管真相并非如此,

那这时的孩子就会认同父母自己是天生需要被过度保护的这种投射,从而逐渐在结果上导致自己自我成长受限。

第二,孩子对父母投射的认同

在溺爱的家庭中,被溺爱的孩子常常会认同父母自己是无能的观点,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能为力来处理这些事情的。

所以,伴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才去逃避,变得懦弱、不自信,因为他们从小到大认同了父母的认同。



第三步,恶性循环

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越来越无能,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

那这时的父母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又进一步加深了父母认为孩子无能的认同,

导致孩子社会功能进一步退化,从而达成一个恶性循环

但在大众眼里,我们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指责,恨铁不成钢,无限的疲惫,以及孩子的无理取闹

这也印证了我们开头的疑惑,所有家庭的悲剧,都源于父母不合理的投射以及暗示。

不能读清楚亲密关系中投射性认同的暗示真相,就无法拆解一个家庭悲剧的核心根源。



所以投射就像是一面镜子,焦虑的父母就必然养育不出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无能的父母必然养育不出一个能干的孩子

就像那个溺爱孩子认同自己孩子无能的父母,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无能的,

从而想要锁住孩子,把孩子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好一辈子陪伴在自己身边,成为最理解自己的人。

当然,这也是溺爱父母潜意识里的认知,尽管他们意识层面是意识不到,都想为了孩子好。

暗示和投射往往蕴藏着很多家庭的悲剧,其实养育好孩子很简单,大道至简,那就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先自沉稳,而后爱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