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大多数人都是“外热内冷”,大致意思就是对外人非常热情,对家人非常冷漠。

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关系中最棘手的一种,把最好的态度留给外人,把最好差的态度留给家里人。

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老师曾多次探讨过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情感,指出:一个人对待家人不耐烦、态度差,对外人又很客气和善,不是不孝顺,而是这三个原因!



01.曾被家人伤害过:未解的伤痛

家庭关系当中,很多人因为曾经在家庭关系中受过伤害,所以对亲人格外冷淡和疏远。

我们不知道的一点是:家人带来的伤害远比外人带来的伤害要更深刻、更刻骨。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认为家人就应该是无条件爱我们、支持我们的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伤害自己,他们便不会再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任何幻想。

心理学认为,童年经历往往塑造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模式。

如果小时候在情感上缺乏关怀,或者在生活中常常遭到惩罚和责备,这种情感的伤害可能会留下深刻的情绪创伤。

还有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温暖和被理解,情感无法得到满足,内心积累了满满的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对家人产生冷漠的情绪。

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控制孩子的生活,不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用过激的方式阻碍孩子的发展;这种长期的压迫也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出于本能,他们会对家人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02.父母间的矛盾冲突:情绪波及的无奈

没有不吵嘴的夫妻,但是作为父母,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情感系统,父母的矛盾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长期关系不睦,导致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甚至卷入父母的“战争”当中,无形中会承受了很多压力,长此以往下来也会对亲密关系产生疏远和冷淡。

甚至在孩子成年之后,对两性关系的判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也会这样对自己的伴侣,让他们的孩子成为曾经的他。

很多成年人在外面知书达礼,但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情绪急躁,源自于他们童年时期父母留下的影响;为了避免在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只能与家庭以及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03.过度溺爱与包办:习惯性疏远

做父母的总想把自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导致陷入了溺爱的陷阱而不自知,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一切,以至于孩子在长大之后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当一个人总是习惯索取的时候,对于付出的人,他们并不会怀抱感恩之心;而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更是把家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社交化失衡”,即:对待外人彬彬有礼,但面对家人却极度冷漠。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对外人要有礼貌,而习惯了家人的无条件付出,就会将其视为应得的。

他们缺乏同理心,认为父母的包容是义务,所以淡化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更要扮演好孩子最亲密的“朋友”角色,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最后,孩子是独立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父母应该多听从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建立更加舒适和睦的家庭关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