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唐勇力教授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敦煌壁画艺术赏析”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唐勇力教授通过敦煌壁画的精美画面,以及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对比,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探讨中西壁画的差异以及敦煌壁画与西方抽象绘画的关系,体现他对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

敦煌壁画概述



唐勇力教授指出:在中国绘画史中,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与人们的信仰、习俗、审美观念紧密相关,而且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技术发展。中国古代壁画主要分为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三种类型,其中敦煌莫高窟以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壁画而著称,被誉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古称沙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和文化军事重镇,中西文化在此交融,尤其是印度佛教文化沿丝绸之路东渐,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敦煌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汉长城、玉门关、阳关等历史遗迹,以及莫高窟等石窟艺术,其中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尤为著名。中国石窟艺术虽源于印度,但敦煌因岩质不宜雕刻,故以泥塑和壁画为主,将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多个朝代,现存石窟492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辉煌成就。

敦煌壁画的类别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类别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故事画和山水画六大类。佛像画占据核心地位,展现了各种佛像、菩萨及天龙八部的形象,其中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达933幅,佛像12208身。经变画通过绘画和文学形式表现佛教经典,变相即经变画,变文则是文字讲唱。人画像主要指供养人画像,即出资建造石窟的信徒及其家族的肖像。装饰画用于石窟建筑装饰,包括藻井、椽间和边饰图案等,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想象力。故事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群众,宣传佛教教义,包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教历史故事和譬喻故事。山水画则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合,描绘“极乐世界”的自然风光或独立成幅。莫高窟隋唐时期的壁画特别以经变画样式著称,其场面宏大、色彩瑰丽,人物造型和绘制技巧均达到极高水平,与净土信仰和佛寺俗讲方式的推行密切相关,成为宣扬净土极乐场景的重要艺术形式。

敦煌壁画案例赏析

唐勇力教授解析了第217窟的“说法图”,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释迦摩尼说法的场景,画工在创作过程中以释迦摩尼为中心进行构图,细致地描绘了主要人物。通过勾线、染色、填色等绘画技法,展现了“说法”的丰富构图和丰满形象。第112窟南壁的金刚经经变图,是敦煌壁画中众多故事之一,涵盖了佛教故事、经变故事以及民间生活场景。这幅壁画中的乐舞图特别重要,因为它反映了唐代绘画和生活中乐舞的重要地位。



第217窟 西壁龛顶 说法图(部分)初唐



第112窟 南壁金刚经变中 舞乐 中唐

唐勇力教授解析了《萨埵太子本生》,这是一幅描绘太子舍身喂虎的连环画,以严谨的构图将故事分段画于一个画面之上,展现了敦煌壁画中连环画的独特叙事方式。《五百强盗成佛图》讲述了500个强盗最终被渡化成佛的故事。该壁画的构图形式富有特色,山、水以及人物的大小都是根据画家对佛教的理解来布局的,展现了成佛图的深刻内涵。《佛传故事画》是一种长卷绘画,其构图方式特别值得关注。在这种构图中,建筑与人的布局大小相近,建筑物的创造和描绘采用了尖角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萨埵太子本生》北魏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图》西魏

唐勇力教授介绍的第419窟《人字披顶东坡》是一幅以蓝色为主色调的本生故事画,画面密集且内容丰富,将山水、树木等元素集中展现,体现了隋代壁画的艺术特色。第295窟人字披顶西披涅磐中的《释迦牟尼涅磐图》,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画法,从隋代到唐代再到宋代,各具特色,体现了涅磐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演变。《维摩诘经变》是唐代作品中的佼佼者,描绘了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辩经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壁画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刻宗教内涵。



第419窟《人字披顶东坡》须达拏太子本生 隋



第103窟《维摩诘经变》唐

敦煌壁画的风格特征分析

唐勇力教授认为敦煌壁画艺术深刻体现了宗教与美学的融合,通过对佛造像、伎乐飞天和反弹琵琶等形象体现佛造像的崇高与优雅,实现心灵净化和精神超越;通过平衡的图式和不对称变化,展现稳定而生动的形式美;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具有力量感的男性形象和温婉庄静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敦煌艺术的丰富性和视觉张力;通过壮观的场面和精巧的细节,传达了佛教故事中的悲壮与英勇;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神圣性和浪漫精神。整体上敦煌壁画艺术是对多样统一、和谐美的追求,以及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的完美体现。





唐勇力教授深入解析了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指出时代审美对壁画风格的影响尤为显著。北魏前期壁画明显带有印度风格,人物造型粗狂、色彩浓厚,而后期则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秀骨清像式的造型风格。隋代开始,敦煌壁画逐渐中原化,唐代则呈现出汉民族文化特色和大唐王朝的风韵。宋元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佛教题材壁画逐渐减少,但仍有佳作。画工的艺术功力也是敦煌壁画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不同画工的个性、水平和技术风格造成了壁画风格的多样性。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丰富,以石青、石绿、赭、土黄为主,金色的运用增添了高贵庄严之感。色彩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反映了不同社会风尚下的审美观念。岁月的流逝给壁画带来了风化、氧化等自然变化,使得色彩变得更加深厚,形成了独特的磨灭之美,这些变化不仅见证了时间的印记,也赋予了敦煌壁画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方壁画比较赏析

唐勇力教授对比了西方壁画和中国传统壁画的不同之处,特别提到了西方壁画的两个代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和乔托的《帕多瓦教堂》壁画。西方壁画具有写实风格的特点,对人体结构、空间以及光影的表现,这与中国壁画截然不同。此外,西方壁画家会使用模特进行写生,而中国传统壁画则完全依靠想象。他进一步讨论了壁画的脱落效果,西方壁画的脱落相对简单,而敦煌壁画的脱落则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引发无限的遐想。他还指出,敦煌壁画中的抽象元素,如线条和色块,与西方抽象绘画的形式有所不同,敦煌壁画的抽象表现更具有张力。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帕多瓦教堂壁画

个人作品赏析

唐勇力教授深受敦煌壁画的启发,将其千年变化和脱落效果融入个人艺术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对敦煌壁画的崇敬,还将敦煌壁画与现代人物巧妙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感和历史感的艺术。此外,他的另一项巨作《新中国诞生》,4.8×17米的大幅作品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细致刻画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63位委员,包括毛主席、周恩来等,表现了在天安门城楼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时刻,这些作品耗费了唐勇力教授近十年的心血,体现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唐勇力教授总结道:“中国传统艺术具有悠久、辉煌的历史,是美术工作者学习的宝库,我们应深入学习优秀传统艺术,多赏析、多研究、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才能创作出赋予时代感、具有高超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





唐勇力《敦煌之梦-西部农人》

80cmx80cm 绢本设色 1996



唐勇力《敦煌之梦-崇拜》

78cmx140cm 绢本设色 1998



唐勇力《敦煌之梦-佛光普照》

96cmx76cm 绢本设色 2005



唐勇力《敦煌之梦-工匠》

80cmx60cm 绢本设色 1997



唐勇力《敦煌之梦-绿色的希望》

136cmx135cm 绢本设色 2001

(来源:上美讲堂)

画家简介



唐勇力,生于1951年,河北唐山人。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创作奖、维也纳国际文化艺术功勋艺术家奖等,《新中国诞生》获中国凤凰艺术主题性创作大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