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理学史》
作者:喻中 著
ISBN:978757605032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中国法理学史》第一卷叙述的重心是先秦时期儒、道、墨、法四家的法理学。在先秦诸子中,韩非的法理学既可以代表先秦法家法理学的终点,又可以代表整个先秦时期中国法理学的终点。以先秦诸子的法理学为基点向上追溯,可以发现,早期中国还存在一个更加古老的法理传统,那就是商末周初之际由吕尚和周公分别代表的法理传统。不唯如此,中国法理学的早期历史还可以追溯至尧舜禹时代的皋陶,皋陶的法理学堪称中国法理学史的起点。因而,第一卷实为从皋陶到韩非的中国法理学史。
《中国法理学史》第二卷主要叙述从汉至清的中国法理学史,始于贾谊,终于戴震。在此两千年间,中国法理学经历了蜿蜒曲折的变迁:从汉代儒家主导的法理学转向魏晋时期儒道合流的法理学,再从隋唐时期拒佛、辟道、兴儒的法理学变为宋明时期儒道佛合流的法理学,后走向清代以重回儒家本位为指向的法理学。始于儒,终于儒,儒家与道家、法家、佛家反复纠缠,即为这个时期中国法理学史的总体走势。第二卷之旨趣就在于,描绘这个走势下的十余峰峦、百余景观、千种沟壑、万类霜天。
《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主要叙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法理学史,始于龚自珍,终于熊十力,涵盖三个历史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此百余年间,中国经历了多次规模不等的对外战争,以及性质各异的国内战争。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内忧与外患交织,华夏文明秩序及其背后的原理几经调整、几度转型,多姿多彩的中国近现代法理学由此诞生,且蔚为大观;把它们编织成史,即为第三卷之旨意。
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从事法理学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法理学史》《法理四篇》《法学是什么》《法学方法论》《法学的想象力》《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法学的兴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中国法治观念》《法家三期论》《法家的现代性》《法与术:喻中读韩非》《法的多元性》《法律地理学》《论中国法的精神》《在法律思想的密林里》《风与草:喻中读尚书》《古之道术:庄子天下篇今读》《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论授权规则》《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宪法社会学》《西方法律经济学批判》《康巴学的谱系》等书。
三卷述古贤
——《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后记
喻中
从2021年孟夏至2023年季春,历经两载,日积月累,写完了计划中的《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在此期间,我一直都在琢磨一个问题: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间,从鸦片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一百年间,哪些人创造的法理学,最适合写进《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显然,这是一个有待反复斟酌与仔细拿捏的问题,也是一个永远都存在讨论空间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永远也找不到标准答案的问题。
我在写《中国法理学史》第一卷及第二卷的过程中,也曾遭遇类似的问题,但是,取与去之间的选择似乎没有这么困难。数年前,我还写过一部题为“法理四篇”的书,试图以此寻找当代中国赖以立国、据以立政的文本,试图以此为“一个从经学向法理的转变”(喻中:《法理四篇》,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第234页),留下一份证言。那几年,为了更加审慎地划定这些文本的范围,我曾多次正式或非正式地请教过哲学界、史学界、法学界的数位名德硕望,希望由此听取各个方面的指教,以校正、弥补我在视野、眼界等方面的偏差与不足。
最近两年,在写作《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的过程中,同样性质的问题再次出现。但是,考虑到问题的专业性,这一回,我没有过多地打扰各方贤达。我找到的一个替代性方法是,尽可能广泛地查阅各类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论著,从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参照与坐标,由此选定此一百年间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最具洞察力的法理学的创造者。这些人的名字,已经完整地呈现在《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的目录中,既成为了各章标题下分列的节名,同时也充当了贯穿《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全部内容的一条基本线索。
这条基本线索以龚自珍作为起点,以熊十力作为终点。因而,此《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的内容,亦即从龚自珍到熊十力的中国法理学史。熊十力的法理学既是《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最末一节的主题,熊十力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法理学史》三卷本依次描绘的最后之人。至此,始于传说时代的皋陶、终于当代的熊十力、绵延四千多年的中国法理学史,总算是“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苏东坡全集》第五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2476页)。
在这里,如果有热心之人愿意提出疑问:为什么到了熊十力,就“不可不止”?为什么把熊十力作为中国法理学史上的“最后之人”?莫非在中国法理学史上,在熊十力之后,再无他人?“唯唯,否否,不然。”(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第761页)不用说,在熊十力身后,江山代有人才出。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段落里,中国法理学的历史一直都在往前延伸,且留下了更富时代气息、更加丰富多彩的新篇章。既然如此,熊十力身后的中国法理学史,为何不再叙述?我的回答是:熊十力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辞世,本书著者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熊十力身后直至今日的中国法理学,正是著者这个年龄段的人所亲身经历的中国法理学,亦即本书著者“所见世”的中国法理学。如果要把此“所见世”的中国法理学写进中国法理学史,对于本书著者来说,已是有心无力,只好知难而退。这部三卷本的《中国法理学史》,亦不得不在此宣告终结。
最后,请让我化用哲人、诗人、僧人之辞,为这部三卷本《中国法理史》写下终结之语:三卷述古贤,四篇纪贞元;著之欲遗谁,廓尔已忘言。
本 书 目 录
中国法理学史(第一卷)
中国法理学史导论 /1
第一卷序 /1
第一章 中国法理学的起源 /1
第一节 皋陶 /1
一、德的规范性 /6
二、德性义务的履行 /10
三、源于天的典礼德罪 /14
第二节 吕尚 /23
一、功利主义 /26
二、贤能政体 /34
三、规范体系 /40
第三节 周公 /49
一、作为高级法的天命 /52
二、明德慎罚:君主的义务 /62
三、制礼作乐:法理见之于行事 /76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法理学 /94
第一节 孔子 /94
一、作为规范的仁 /95
二、作为规范的礼 /107
三、在仁与礼之间 /118
第二节 孟子 /122
一、王政:华夏早期的政体 /123
二、王道:王政的思想依据 /130
三、王制:王政的制度表达 /136
第三节 荀子 /146
一、礼论 /147
二、法论 /157
三、礼法论 /166
第三章 先秦道家的法理学 /177
第一节 老子 /177
一、消极义务规范 /180
二、积极义务规范 /186
三、复合型义务规范 /191
第二节 庄子 /199
一、建构性的法理学 /203
二、批判性的法理学 /211
三、超越性的法理学 /219
第四章 先秦墨家的法理学 /230
第一节 墨子 /230
一、“有法所度”之“法”:高级规范 /232
二、“有法所度”之“法”:次级规范 /239
三、“有法所度”之“度”:法的实施 /246
第二节 禽子 /257
一、质先于文:天理人欲理论之滥觞 /261
二、舍己济物:治理天下的一种方案 /264
三、扶弱御强:通过“守道”迈向正义 /268
四、器以载道:技术指向的法理学 /271
第五章 先秦法家的法理学 /280
第一节 商子 /280
一、法的起源论 /282
二、法的价值论 /287
三、法的运行论 /293
第二节 申子 /301
一、“言术”即“言法”:“申不害言术”新解 /303
二、君臣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化、法律化 /310
三、法治三环节:明法、任法、行法 /318
第三节 慎子 /328
一、法的本体论 /331
二、法的价值论 /336
三、法的运行论 /341
四、法的社会论 /346
第四节 韩子 /352
一、两种道德 /355
二、道德使法律成为可能 /359
三、法律的概念 /367
四、法律的实体目标 /376
第一卷参考文献 /387
第一卷后记 /398
中国法理学史(第二卷)
第二卷序 /1
第一章 汉代的法理学 /1
第一节 贾谊 /1
一、作为治国依据的礼 /3
二、依礼治国与君主的制度角色 /11
三、依礼治国的源与流 /20
第二节 董仲舒 /30
一、经的正式确立 /32
二、经作为建构秩序的根本规范 /39
三、经作为裁决个案的具体规范 /47
四、依经治国时代的开启 /55
第三节 王充 /62
一、法度:德与力的结合 /65
二、儒家人性论与法度的法理依据 /70
三、法家功利论与法度的法理依据 /77
四、道家自然论与法度的法理依据 /83
第二章 魏晋的法理学 /93
第一节 王弼 /93
一、作为善治之本的“以道治国” /96
二、作为善治之末的“以正治国” /106
三、作为善治方略的“崇本举末” /113
第二节 郭象 /121
一、作为法理命题的圣治 /124
二、圣治的自由取向 /133
三、圣治的民本取向 /142
第三章 隋唐的法理学 /155
第一节 王通 /155
一、两种规范的划分及其理论渊源 /157
二、作为“三代之法”的王道 /161
三、作为“两汉之制”的法度 /174
第二节 韩愈 /185
一、作为治国依据的道:圣人创制的规范 /187
二、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 /194
三、依道治国:一个法理命题的源与流 /202
第四章 宋明的法理学 /213
第一节 程颐 /213
一、《程氏易传》是一部“讲理”的教科书 /215
二、《程氏易传》是一部“讲法理”的教科书 /222
三、从《程氏易传》的法理旨趣看程颐的法理担当 /234
第二节 朱熹 /240
一、理是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最高规范 /242
二、直接源于理的德礼:国家治理所依据的基本规范 /251
三、间接源于理的政刑:国家治理所依据的具体规范 /259
第三节 陆九渊 /272
一、典宪的理解方式 /274
二、苛法的表现形式 /282
三、祛苛法而求典宪之路 /291
第四节 王阳明 /301
一、德治为本 /304
二、法治为末 /315
三、德本法末的源与流 /327
第五章 清代的法理学 /336
第一节 王夫之 /336
一、对老庄法理学的批判 /339
二、对申韩法理学的批判 /347
三、对儒家法理学的重述 /354
第二节 戴震 /363
一、走向“通民之欲” /365
二、批判“理欲之分” /371
三、重建“致治之法” /379
第二卷参考文献 /390
第二卷后记 /399
中国法理学史(第三卷)
第三卷序 /1
第一章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法理学 /1
第一节 龚自珍 /1
一、以源于君命的法取代源于天命的法 /4
二、以功利本位的法取代道德本位的法 /11
三、以公私并重的法取代大公无私的法 /19
第二节 魏源 /29
一、法必本于人 /32
二、立法必本于人 /40
三、行法必本于人 /48
第三节 冯桂芬 /61
一、在古为今用中寻求善法 /67
二、在洋为中用中寻求善法 /78
三、通过下情上达寻求善法 /87
四、通过删繁就简寻求善法 /96
第二章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法理学 /110
第一节 廖平 /110
一、在“变法之议”中寻求变法之理 /115
二、“今古之分”中的变法之理 /122
三、“尊抑之分”中的变法之理 /130
四、“小大之分”中的变法之理 /138
第二节 康有为 /154
一、从公羊三世之理到君主立宪之法 /156
二、从体用并举之理到物质立国之法 /171
三、从天地阴阳之理到尊孔保教之法 /184
第三节 章太炎 /199
一、“古之革命”的法理依据 /203
二、民族革命的法理依据 /218
三、革命方略及其法理意蕴 /240
第三章 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中叶的法理学 /266
第一节 李大钊 /266
一、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法理认知图景 /272
二、“马克思的方法”与法理学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280
三、唯物史观与法的经济基础 /287
四、阶级斗争与法的阶级本性 /297
五、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最初的中国语境 /306
第二节 胡适 /318
一、建构中国古代法理学的理论资源 /320
二、中国古代法理学的起源 /327
三、中国古代法理学的发达 /334
四、中国古代法理学的流变 /342
第三节 熊十力 /353
一、礼治为本及其构成 /355
二、法治为辅及其限度 /365
三、以法治辅礼治的实践形态 /372
四、以法治辅礼治的社会主义性质 /379
第三卷参考文献 /388
第三卷后记 /399
法宝新AI·智能写作
无论是工作汇报,产品介绍,还是法律研究报告、市场宣传文案,法宝智能写作系统都能为您提供高质量写作支持,满足法律工作者日常学习工作中各类领域的写作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灵感,全面助力您的文案写作。您可以在平台上选择不同的写作模型,输入关键词和要点,即可自动生成文档大纲与内容。平台内嵌法宝V6数据库,让您的内容创作有据可依。与此同时,智能写作平台还支持实时对生成文档进行修改和优化,确保文章撰写的准确性。
—— 系统亮点 ——
“一键生成文章大纲”——输入关键词和内容要求,即可自动生成文章大纲,为您提供创作起点和清晰明了的写作思路。
“智能生成文章内容”——GPT模型结合法宝数据库快速生成逻辑自洽、内容丰富的文章。
“法宝V6数据库支持”——查阅生成结果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术期刊等信息。可准确理解法律术语,帮助生成符合要求的法律文件;能够自动匹配对应法律法规,实现法理逻辑处理自动化,增强文章权威性与可信度。法宝智能写作能及时跟踪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避免使用已失效或废止的法律条文作为参考。
责任编辑 | 刘卓知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